快讯,快讯 俄罗斯和乌克兰宣布了 2025年11月4日,俄罗斯国防部发布战报称,使用“匕首”高超音速导弹等精确制导武器,对乌克兰军工设施及其能源基础设施、军用机场等目标发动了打击,同时针对148个区域的无人机存储发射点及外国雇佣兵驻扎点进行了攻击。(据央视新闻) 148个目标、多种精确制导武器,这般详尽的战果展示却始终缺少最关键的证据:独立第三方的核实。回顾这场持续三年多的冲突,双方战报注水早已不是秘密。去年联合国调查组就指出,交战双方公布的战果数据平均虚报率高达40%,这场“数字战争”的真相永远被困在罗生门里。 这次袭击延续了俄军近月来的“能源战”新策略——10月以来乌全境已遭遇12次大规模停电,1200万居民在寒冬中挣扎。这种以民用设施为筹码的战术,表面上能制造即时压力,实则暴露了战场僵局下的战略焦虑。克里姆林宫似乎忘了,同样的剧本在去年冬季已上演过,换来的却是乌克兰防空系统85%的拦截率和更坚定的抵抗意志。 “匕首”导弹的亮相更像是政治表演。每枚造价超过1000万美元的高超音速武器,用来攻击可能仅值几十万美元的无人机仓库,这种不对等的消耗背后,是俄罗斯军火库的结构性失衡。当乌克兰用廉价无人机摧毁俄军价值8亿美元的S-400防空系统时,战争经济学正在重新定义现代冲突的胜负标准。 德国最新批准的第三批“金牛座”导弹已在前线发挥作用,而美国国会刚通过的600亿美元援助包中,40%将用于能源设施防护。这些数字映射出一个残酷现实:战争已演变为联盟耐力的较量。 俄军报告里不会提到的是,过去三个月乌克兰无人机对俄炼油厂的袭击导致俄罗斯汽油出口下降35%,也不会提及俄军为这次“完美打击”付出了11.45万士兵生命的代价。这些沉默的数字,正在诉说着另一个版本的故事。 当军事行动的成本远超收益,当每座被摧毁的变电站都成为国际社会加大援助的理由,这种自我消耗的循环究竟在为什么样的终局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