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艘大单直接砸向中国,年初韩国造船业拿到了全球62%的订单,韩媒马上狂欢,还扬

桃叔笑谈 2025-11-06 12:29:06

40艘大单直接砸向中国,年初韩国造船业拿到了全球62%的订单,韩媒马上狂欢,还扬言“重夺第一”,结果得意劲儿还没捂热,就被泼了盆冷水。 韩国造船业刚凭着2025年1月62%的全球船舶订单份额坐稳“重夺第一”的噱头,还没等庆功酒端稳,就被马士基40艘LNG动力船大单砸向中国,直接抄了底。 马士基这40艘LNG动力船大单敲定中国,核心是看中中国船厂在环保技术上的硬实力——船舶排放完全符合国际最严标准,还能兼容未来绿色燃料升级,再加上相同预算能拿到更大运载空间、17个月的短交付周期,比韩国船厂更适配全球航运的环保转型需求。 这80亿美元的订单不只是单纯的商业选择,更是对中国造船业从核心部件国产化到精益生产能力的全面认可,直接终结了韩国仅凭单月短期优势撑起的“第一”幻想。 其实1月份的订单结构本身就透着蹊跷,克拉克森的数据显示,当月全球新船订单里集装箱船占比高达78%,其他船型连10%都不到,等于说整个市场在那一个月里几乎是靠集装箱船撑起来的。 韩国刚好在大型集装箱船领域有传统优势,又赶上几家航运公司集中补订这类船型,才硬生生堆出了62%的份额。 可这种单一船型的爆发根本不具备持续性,没过多久全球船舶订单就显出疲态,一季度干散货船订单量跌到了历史第二低,油轮订单里连超大型油轮的影子都没有,韩国擅长的集装箱船热度也没能维持,之前的高份额自然成了空中楼阁。 更关键的是,韩国船企没看清全球航运业的真正风向——绿色转型已经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2025年1月欧盟《海运燃料条例》正式生效,和之前的排放交易体系形成双重监管,不仅给船舶设定了阶梯式减排目标,2025年要降2%,2030年升到6%,将来还要越来越严,超标罚款最高能到每吨燃料2400欧元,靠港用能也有硬性规定。 这时候船东订船最先考虑的不是单纯的吨位,而是能不能满足环保要求,能不能省下碳成本,韩国那些看似光鲜的订单,不少还是老款设计,在新环保标准面前已经开始露怯。 中国造船业早就盯着这块市场做准备了,别人在拼传统船型的时候,咱们已经在LNG船这类绿色船型上啃下了硬骨头。 沪东中华把大型LNG船的建造时间从30多个月压缩到17个月,现在手里握着50多艘订单,一年能交付11艘,这种效率在全球都是独一份的。 更要命的是中国船的环保性能,第五代LNG船装了自主研发的再循环系统,碳排放和燃料消耗都大幅降低,还预留了兼容氨燃料的升级接口,刚好踩中了船东应对欧盟新规的需求点。 反观韩国,虽然也做LNG船,但设计保守,舱室利用率只有85%,还没考虑未来燃料升级的问题,灵活性差了一大截。 马士基的40艘大单就是压垮韩国幻想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位全球航运巨头之前还对中国造船技术挑三拣四,2024年只是试探性地买了几条,结果用下来发现中国船是真的香。 2025年2月直接砸出80亿美元,把40艘LNG船的订单全给了中国船厂,算上之前订的14艘,总数已经到了54艘,远远超过了原定计划。 要说原因也简单,中国船的性价比实在太能打:韩国韩华海洋的15000标准箱船单价2.1亿美元,中国新时代造船的同类型船只要2亿美元,扬子江船业更狠,2.1亿美元能造出17000标准箱的船,箱位高出13%,等于花一样的钱能多装货。 而且中国船建造周期才18个月,比韩国的24个月快了四分之一,对急着更新船队应对环保新规的马士基来说,早一天交付就能早一天抢占市场。 这时候再看韩国年初的62%份额就显得格外讽刺,那不过是吃了单一船型短期爆发的红利,而中国拿的是长期趋势的门票。 截至2025年6月,中国已经接了全球近七成的绿色船舶订单,市场份额68.8%,船舶工业利润率都涨到9.71%的十年新高了,沪东中华一家的绿色订单占比就超过80%。 韩国船企光顾着为1月份的成绩狂欢,却没意识到全球船东已经悄悄把订单投向了更懂环保、更具性价比的中国船厂。等马士基的40艘大单落地,韩国才反应过来,自己抢的不过是块短期蛋糕,真正的大餐早就被中国端走了。 这种从狂欢到冷静的落差,说到底还是对行业趋势的判断差了火候,把偶然的领先当成了必然的胜利,被泼冷水也是早晚的事。

0 阅读:0

猜你喜欢

桃叔笑谈

桃叔笑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