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伯洋之后该到王定宇了,王定宇曾洋洋得意的对外说,高安国将军是他举报的,而且表示一定要追踪该案的督办工作,誓要让高安国牢底坐穿。 这事儿往深了看,根本不是简单的 “举报” 或 “监督”,而是台湾政坛里 “政治监督异化” 的典型写照。 本该用来规范权力、维护公序的监督机制,到了他手里,反倒成了党同伐异、捞取政治资本的工具,这背后藏着的乱象,比事件本身更值得琢磨。 先说说 “举报” 这两个字的分量。正常情况下,举报是公民或公职人员发现违法违规行为时,履行监督义务的正当途径。 可王定宇的举报,从头到尾都透着一股 “表演感”。他不是悄悄向相关部门提供线索、配合调查,而是先在公众面前大肆宣扬自己的 “举报者” 身份,带着炫耀的语气细数 “功绩”,再放出 “牢底坐穿” 的狠话。 这种操作,更像是提前给事件定调,用舆论造势代替证据说话,完全背离了举报应有的严肃性和保密性。 高安国将军的身份很特殊,他不只是一位退役老兵,更是两岸民间交流的积极推动者。 这些年,他奔走于两岸之间,组织老兵互访、促进文化交流,光是牵头举办的两岸退役军人座谈会就不下 20 场,累计推动上千名两岸同胞跨越海峡互动。 在他的努力下,不少失散多年的两岸老兵重新取得联系,一些搁置多年的民间交流项目也得以重启。 这样一位为两岸沟通搭桥的人,却成了王定宇的 “目标”,说白了,打压高安国,本质上就是在给两岸民间交流添堵。 台湾政坛里,这种 “监督变打压” 的戏码其实早有先例。前几年,有民进党籍政客为了反对两岸农业合作,举报对岸来台交流的农业专家 “违规”,最后查无实据却闹得满城风雨。 还有人因为意见不合,就举报同行 “泄露机密”,实则只是正常的政策讨论。 王定宇现在的操作,不过是把这种乱象又往前推了一步 —— 连退役老兵、民间交流人士都不放过,把政治斗争的触角伸到了本不该涉及的领域。 王定宇敢这么明目张胆地操作,背后其实是民进党当局执政以来,“政治凌驾一切” 的风气作祟。在这种氛围下,立场比事实重要,斗争比公平重要。 只要是和自己立场不同、或者不被当局认可的人,不管有没有过错,都可能被贴上 “异端” 的标签,成为被打压的对象。 高安国将军一直主张两岸和平交流,不认同 “台独” 分裂行径,这或许就是他被王定宇盯上的真正原因。 这种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的政治逻辑,正在一点点侵蚀台湾社会的包容度和多元性。 高安国将军面对这场无端的指控,没有选择激烈对抗,而是坚持相信法律、相信公道。 他说:“我一辈子没做过亏心事,为两岸交流做的每一件事都光明正大,不怕任何人查。” 这种历经风浪后的从容,和王定宇跳脚造势的模样形成了鲜明对比。 沈伯洋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可王定宇似乎并没有吸取教训。他以为踩着别人往上爬就能获得成功,却忘了公道自在人心。 政治人物的价值,不在于打压了多少对手,而在于为民众做了多少实事;台湾的未来,也不在于搞多少政治斗争,而在于能否维护和平稳定、促进两岸交流。 如果王定宇还执迷不悟,继续把政治监督当工具、把两岸交流当筹码,迟早会被历史和民众抛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