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欧美日韩澳新把俄罗斯那么大的市场直接让给中国?因为说白了,这群政客还是看不起中国,认为中国吃不下这么大的市场! 2022 年 2 月乌克兰危机爆发那天,西方政客们集体拍板,甩出了一套号称 “史上最严” 的对俄制裁。 他们心里打的算盘特别简单:先靠制裁把俄罗斯经济逼到瘫痪,再逼着中国选边站,要么跟着他们一起孤立俄罗斯,要么就一起被踢出西方主导的市场。 更别提中国要接手俄罗斯的能源出口、基建项目这些 “大块头” 合作,在他们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 可现实狠狠打了他们的脸。制裁刚落地三个月,西方企业就开始集体 “跑路”。 欧洲的汽车巨头宝马、奔驰宣布暂停在俄生产,日韩的三星、LG 关掉了当地的电子工厂,澳洲的粮食出口商也主动终止了和俄罗斯的长期合同。 他们以为这样能让俄罗斯市场陷入 “无货可买” 的困境,却没想着中国企业早就做好了准备。 紧接着,中俄贸易就迎来了爆发式增长。2022 年全年,中俄贸易额直接突破 1900 亿美元,同比暴涨 29.3%;到了 2023 年,这个数字更是冲到了 2400 多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 西方政客口中 “吃不下” 的市场,中国不仅接住了,还吃得稳稳当当。 能源领域的变化最直观。欧洲之前是俄罗斯石油、天然气的最大买家,制裁后直接切断了大部分进口渠道。 中国顺势补上,2023 年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占比提升到了 19%,成为俄罗斯第一大石油出口目的地。 俄罗斯的天然气也一样,之前输往欧洲的 “北溪” 管道出事后,大量天然气转向东方,通过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输送到中国。 更有意思的是,西方原本想靠 “石油限价令” 卡住俄罗斯的能源收入,结果中国和俄罗斯搞起了本币结算,绕开了美元限制,俄罗斯的能源收入不仅没降,反而因为对华出口量的激增补回来了不少。 消费品市场上,西方企业留下的空白被中国产品快速填满。之前俄罗斯街头跑的大多是德国、法国汽车,制裁后欧洲车企撤了,中国车企立马跟上。 西方政客的误判,本质上是低估了中国的产业链韧性和中俄的互补性。 他们忘了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全产业链的国家,小到手机配件、大到重型机械,从日常消费品到高端技术装备,中国都能生产供应。 而俄罗斯有丰富的能源、矿产和农产品,正好和中国的市场需求完美匹配。这种互补性,不是西方的制裁能切断的。 西方企业自己也尝到了放弃俄罗斯市场的苦果。德国汽车巨头 2023 年在俄市场的份额从之前的 25% 跌到了不足 10%,损失了上百亿欧元的销售额。 韩国三星在俄罗斯的手机市场份额从 30% 降到了 15%,原本建好的工厂只能闲置。 澳洲农产品出口商因为失去俄罗斯市场,不得不降价向其他国家出售,利润率暴跌 40%。 他们以为放弃俄罗斯市场只是短期损失,没想到中国企业一旦站稳脚跟,就再也没给他们留回头路。 说到底,欧美日韩澳新把俄罗斯市场让给中国,核心还是西方政客的傲慢与短视。他们看不起中国的承接能力,高估了制裁的威力,更忽视了全球产业链的互补性。 在他们眼里,国际合作要么是 “盟友抱团”,要么是 “非黑即白”,却忘了商业的本质是互利共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