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温铁军老师曾抛出一个尖锐的问题:“中国多年前被美扒了两层皮,还有人妄想中

士气沉沉 2025-11-07 11:09:22

[微风]温铁军老师曾抛出一个尖锐的问题:“中国多年前被美扒了两层皮,还有人妄想中国做美国助手?”这句话像一记重锤,敲在许多人的认知上。 要理解这“两层皮”的痛,得把时钟拨回到1991年那个风云变幻的冬天。苏联解体,冷战落幕,美国成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元的势力如日中天,仿佛能横扫一切障碍。 当时正在美国进修的温铁军,亲身感受到了那种狂热的氛围,他飞往东欧,亲眼目睹了一场堪称世纪资产的“大甩卖”。 四十多天里,他看到那些曾经支撑起一个超级大国工业体系的庞大设备,像废铁一样堆积如山,被西方资本用废品般的价格疯狂卷走。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掠夺的是整个国家的工业根基。 就在东欧被“扒皮抽筋”的同时,西方媒体却把镜头对准了中国,铺天盖地的“中国崩溃论”甚嚣尘上。他们的逻辑很简单:连苏联这么强大的对手都垮了,中国这点家底,在资本主义的汪洋大海里,能撑几天? 这种论调,既是心理战,也是一种舆论上的“扒皮”,试图从精神上瓦解中国的自信。然而,温铁军老师点出了一个更深层的真相:这并非简单的意识形态胜利,而是资本主义内部两大阵营的激烈碰撞。一方是美国主导的美元集团,另一方是正在酝酿中的欧元集团。 这场看不见的战争,其核心就是货币霸权。美元之所以能横行世界,靠的是二战后建立起的复杂体系。它与石油挂钩,成为全球大宗商品交易的结算货币,更关键的是,美国国债被包装成了全球最安全的资产。 各国赚了美元,最好的去处似乎就是买美国国债,这等于让全世界的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入美国,支撑其庞大的财政和军事开支。这是一种精妙的循环,让美国可以凭空印钱,换取全世界的商品和服务。但当苏联这个共同的敌人消失后,这个体系内部的裂痕开始显现。 欧洲人不想永远为美国“打工”。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诞生,这无疑是向美元霸权发起的最直接挑战。一个统一的欧洲,加上东欧广阔的市场和俄罗斯丰富的能源,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可以独立于美元体系之外的经济循环圈。 如果欧洲和俄罗斯之间的能源贸易、欧洲内部的商品贸易都用欧元结算,那美元的全球结算份额将大幅缩水,美国凭空获取利益的能力也会被严重削弱。这才是美国真正焦虑的地方。 所以,我们看到,从科索沃战争到后来的乌克兰危机,背后都有美元与欧元博弈的影子。战争能打乱欧洲的稳定,驱赶资本逃离欧洲,流向最安全的“避风港”——美国。 那么,中国在这场大国博弈中,又是如何被“扒了两层皮”的呢?第一层皮,是金融和经济上的。在美国主导的全球化体系中,中国被定位为“世界工厂”。 我们用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生产出物美价廉的商品,出口到美国,换回来一堆美元。然后,这些美元又不能在国内花,只能拿去买美国国债,相当于借钱给美国,让美国人可以继续消费我们的商品。 这个循环,让中国积累了巨额的外汇储备,但也让我们深度绑在了美元的战车上,承担了美国量化宽松带来的通胀压力和金融风险。我们的经济在增长,但增长的很大一部分利润,通过这个金融循环被“扒”走了。 第二层皮,则是产业和战略上的。在中国加入WTO前后,美国一方面要求中国开放市场,另一方面却对中国的高科技产业进行严格限制。 他们希望中国永远停留在产业链的低端,做苦力活,而利润丰厚的研发、设计和金融环节,则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当中国试图产业升级,发展自己的芯片、大飞机等核心技术时,就会立刻面临各种打压和“卡脖子”。这种策略,就是试图“扒”掉中国向上发展的能力和机会,让中国永远做一个听话的“助手”,而不是一个平等的竞争者。 温铁军老师的观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中美关系的独特视角。它告诉我们,中美之间的矛盾,并非简单的文化或制度冲突,其本质是围绕全球货币霸权、产业链分工和生存发展空间的深刻博弈。 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始终是既利用又遏制,既需要中国的制造业来支撑其消费经济和美元体系,又恐惧中国的崛起会挑战其霸主地位。这种矛盾的心态,导致了美国对华政策的反复无常。 如今,当中国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开始努力摆脱被“扒皮”的命运时,这场大国博弈无疑进入了更加激烈和不可预测的新阶段。那么,面对这样一个深植于全球经济结构中的复杂局面,中国未来的破局之路又在哪里?这或许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的问题。对此,你怎么看?

0 阅读:39

猜你喜欢

士气沉沉

士气沉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