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三波封岛行动,马英九急呼赖清德悬崖勒马

寒江孤影呢 2025-11-07 17:23:38

一觉醒来,台岛又变天了。47架次军机、9艘战舰,一天三波,解放军几乎是把360度都封死了。赖清德还在嘴硬,马英九却坐不住了。 解放军的行动,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雷暴,裹挟着精准与怒火,直扑台岛核心。 11月6日清晨6点起,整个24小时,空中铁翼盘旋、海上舰影交错,三波次、全天候、多方向,一场没有硝烟的包围战已悄然展开。 38架次战机带着不同任务与信号,分时段、分区域,对台北、中部到西南三线展开压迫; 与此同时,9艘军舰在台岛周边缓进慢推,形成海空一体的合围态势。没有警告、没有铺垫,这不是演习,是赤裸裸的战略施压。 整个行动中最值得警觉的,是第二波的猛烈程度。 29架次战机长时间盘旋,22架直接越过所谓“海峡中线”,出现在台北与台中外海空域。 这种直接深入纵深的方式,不是常规巡航,更像是模拟实战部署,一旦变局触发,几小时内可完成夺控关键节点。 更具象征意义的是无人机出现在东部空域。那里是台军传统定义上的“后方”,相对安全,防空部署薄弱。 如今,一架解放军无人机悄然现身,像一把尖刀,从背后划开一道口子。 可以说,这场“联合战备警巡”,不止是一次军事行动,更像是一次战术对话。 大陆没有发表冗长声明,也没有让外交部出面抗议,而是用飞机和军舰,直接对赖清德的“放独”路线,给出回应。 这种行动即语言、行动即立场的战略风格,已成为大陆对“台独”挑衅的标准回应模式。 而赖清德呢?他还在继续喊“互不隶属”,还在推动防务预算进一步上调到GDP的3%,喊着要构建“台湾之盾”。 但他心里清楚,这样的“盾”不是防御,是挑衅,是在把台湾民众推向火线。 几天前的“双十讲话”,他再次用“终战80周年”模糊历史,刻意回避“光复”与“胜利”,被批评是在替日本殖民洗白。 如果说言辞是信号,那赖清德的每一次发言,都是在点火。 而北京这次的回应,是一次毫不含糊的灭火行动。尤其在所谓“中线”这一概念上,解放军的态度愈发直接。 31架次军机飞越中线,不是偶然,是在清除一切幻想。 中线从来不存在,是台当局用来给自己壮胆的心理防线,现在,一次又一次被现实击碎。 就在局势急转直下之际,马英九突然发声。 他罕见地同时点名赖清德和郑丽文,前者他呼吁“悬崖勒马”,指出其“台独”言行已被国际学界视作“鲁莽与危险”; 后者他则寄望为国民党注入理性力量,继续推动两岸交流与对话。 马英九的用词不再温和,他知道,这一次不是口头交锋,而是关乎岛内未来安全的选择。他急了,因为他看清了这场对抗的下场。 郑丽文至今未公开回应,不过她在党内的立场向来偏中道,是否愿意接过马英九递来的“稳定旗”,还要看国民党的下一步棋。 但可以确认的是,在民进党极端路线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岛内对和平与交流的呼声,并未消失,只是越来越边缘化。 大陆方面显然也在同步推进“刚柔并济”战略。一边是精准军演、节点打击;一边是政策引导、民生融合。 从“31条措施”到“惠台通办”,一系列政策都是在释放一个信号:我们只反“独”,不反台;我们要统一,但不愿用最坏的方式。 但这份耐心,不代表没有底线。 观察这一轮行动的时机,也别有意味。刚好是在赖清德高调宣称要将2030年前防务预算提高至GDP的5%之后出台。 这个时间点的选择,很精准,也很直接。你刚宣布要“以武谋独”,我立刻“以武止独”,这就是战略节奏的掌控能力。 国际社会也在看。但这一次,没有多少国家站出来为赖清德撑腰。美国保持沉默,日本谨慎表态,欧盟更是避而不谈。 “一个中国”原则依旧是国际共识,台当局若以为可以靠“倚美谋独”在国际场上换取支持,这场沉默已经说明了一切。 大陆已经明确:谁支持“台独”,就是在干涉中国内政,必将遭到坚决反制。 值得注意的是,大陆军演的战术水平也在不断提升。过去的“围而不打”,如今已升级为“围而可打”,从战机编队到电子对抗,从海空协同到无人系统,已经成为随时可转入实战的部署。 特别是在巴士海峡方向的部署,形成对南海与太平洋的“咽喉控制”,一旦开战,台岛能源与物资补给线将被迅速切断。 从台岛内外来看,赖清德的“台独”路线已走到十字路口。继续走,便是对抗、脱钩、孤立、动荡;若能回头,尚有一线生机。

0 阅读:45
寒江孤影呢

寒江孤影呢

自我否认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