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河北日报
盐碱地变身“希望田”制造业涌动“新活力”


11月2日,央视新闻频道《河北:2025年全国数字乡村创新大赛落幕》报道截图。
11月1日至11月7日,中央主要媒体持续关注河北在高质量发展中的新探索与新成效:《人民日报》报道沧州市南皮县盐碱地综合利用,昔日瘠土如今成为托起农民幸福的“希望田”;新华社关注河北传统制造业以绿色为底色、以智能为引擎,加速绿色低碳转型;央视报道2025年全国数字乡村创新大赛在邯郸落幕,作品集中展示了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成果;《光明日报》点赞石家庄新能源装机并网容量突破1000万千瓦,清洁能源发展迈上新台阶;《经济日报》整版解析张家口市赤城县生态优势转化路径,推动“绿水青山”成为发展新动能;中新社呈现衡水湖“黄金观鸟季”盛况,生态旅游与鸟类保护得到协同发展。
人民日报
南皮县盐碱地托起农民稳稳的幸福
11月6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综合报道《综合利用盐碱地变丰产良田》。报道说,盐碱地是耕地“提质、扩容、增效”的重要来源。在沧州市南皮县,一粒粒“金种子”离开实验室,播进盐碱地,托起农民稳稳的幸福。眼下,包括“小偃60”在内的国家首批审定通过的4个耐盐碱小麦品种,推广面积已超30万亩。今天的盐碱地,不仅仅是粮仓,更成为产业蓬勃发展的沃土。近几年,河北等地被纳入国家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在资金、技术等支持下,盐碱地综合利用前景广阔、大有可为。昔日瘠薄荒凉的盐碱地,如今良种萌发、粮穗累累,彰显多元价值。盐碱地长成“希望田”,中国饭碗更牢靠。
新华社
河北传统制造业绿色转型提速
11月3日,新华社播发《河北:“绿”动未来!传统产业解锁“新玩法”》。报道说,在“双碳”目标与数字化转型浪潮的双重推动下,河北传统制造业正悄然蜕变,不少企业以绿色为底色、以智能为引擎,积极探索提质增效与低碳转型的新路径。秦皇岛市的乔氏台球文化体育产业园项目进展顺利,其高端数字化自动流水线“准无人工厂”已开始调试并进入试生产阶段,工厂采用高效节能的空气能制热制冷设备,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和排放,体现了绿色智能制造的先进理念。在沧州,“共享工厂”既帮助当地众多中小企业快速完成客户定制需求,又通过集中化生产调度降低了集群整体能耗,实现了“定制效率”与“低碳效益”的双重提升,为河北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央视
2025年全国数字乡村创新大赛在邯郸落幕
11月2日,央视新闻频道播发《河北:2025年全国数字乡村创新大赛落幕》。据报道,10月31日至11月1日,2025年全国数字乡村创新大赛决赛及颁奖仪式在河北邯郸举办。这次大赛共吸引全国1661件作品参赛,经过层层选拔,最终21件作品入围决赛。这些作品用新技术新创意,集中展示了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成果。本次大赛以“数智赋能强农兴村”为主题,立足数字技术在三农领域的应用,设置了乡村数字富民产业、乡村数字治理、乡村数字惠民服务等5大赛道,全面覆盖乡村发展的多个重点领域。此外,大赛决赛后还举办了投资项目对接会,给获奖作品提供案例推广、产融对接等机会,真正让数字技术从比赛现场走进田间地头,持续赋能乡村发展。
光明日报
石家庄新能源装机并网容量突破1000万千瓦
11月3日,《光明日报》刊登《河北石家庄新能源装机并网容量突破1000万千瓦》。平山县西柏坡镇北庄村的兆瓦级“光储”智能微电网示范工程项目于2021年建成,巧妙利用村民屋顶空间安装光伏发电板,将绿色电力就地消纳与智能调配相结合,在外部电网故障等紧急情况下能为村庄提供供电保障。微电网不仅提升了供电可靠性,还为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村民通过手机银行即可查看光伏发电收益账单。近年来,石家庄市大力推动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有序推进风电、分布式光伏、集中式光伏和储能电站等新能源项目建设。截至10月底,全市新能源发电装机并网容量达1015.6万千瓦,占统调装机容量的52%。
经济日报
赤城县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
11月3日,《经济日报》整版刊登《生态优势如何转化为发展动能——对河北张家口市赤城县的调查》。张家口市赤城县立足森林覆盖率54.41%、林草覆盖率84.16%的生态本底,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引领,扎实推进生态优势向发展动能转化。该县通过打造百里露地蔬菜产业带、万亩设施蔬菜产业带,培育“赤城架豆”等特色品牌,推动农业提质增效;果断推进矿山绿色转型,发展种养循环生态农业,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依托优质水资源构建“水+N”产业集群,建设水科技产业园;利用气候凉爽、地形多样优势,成功举办多项国家级越野赛事,培育文旅康养新业态,打造海坨山谷、小西沟村等网红打卡地,形成“体育+文旅+康养”融合产业链。通过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乡村建设,赤城实现了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动。
中新社
衡水湖迎来黄金观鸟季
11月4日,中新社播发《“京津冀最美湿地”按图识鸟开启“黄金观鸟季”》。近日,逾万只小天鹅、红嘴鸥等80多种候鸟飞抵河北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标志着“京津冀最美湿地”进入“黄金观鸟季”。衡水湖是华北平原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驿站,目前观测记录鸟类达336种。据介绍,根据往年监测记录,候鸟峰值将在11月20日前后到达,届时,衡水湖上空会形成飞鸟连天的“鸟浪”奇观,最多可超6万只。随着“观鸟游”热度攀升,当地生态旅游持续升温,“观鸟游”已成为当地生态旅游的一张名片。为科学引导观鸟活动,2024年保护区发布《河北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观鸟图》,推动观鸟与护鸟协调发展。
(本报记者李保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