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军事力量那么弱,为何敢于不断向中国挑衅?对付它的最好办法是什么? 菲律宾敢于用“小船撞大船、媒体直播、外交控诉”的标准化流程反复碰瓷,把南海当成向美、日、印索要好处的“提款机”,同时为小马科斯在国内政治续命。 一、菲律宾军力虽弱,却敢在南海反复向中国“出牌”,核心原因是它把自己定位为“大国博弈的前沿支点”,而不是靠自身军事力量。 1. 国内政治自救 小马科斯政府2025年中期选举惨败、弹劾副总统莎拉失败,支持率急跌,急需外部议题转移矛盾。南海挑衅成本低、镜头感强,能在短期内制造“对抗强国”的民族主义情绪,为执政派挽救选票 。 2. “印太战略”的战术棋子 华盛顿需要一只“会吠的小狗”在南海持续点火,自己好保持干预理由却不直接陷进去。2025年“肩并肩”军演首次把NM反舰导弹部署到菲本土,并公开承诺《美菲共同防御条约》适用于南海“任何地方”。菲方得到的不是美军直接参战保证,而是“政治背书+情报+二手装备”,但对内足以渲染“美国会撑腰”。 3. 多方军火与资金甜头 印度趁势向菲交付两套“布拉莫斯”超音速岸舰导弹,并承诺7亿美元信贷;日本也重启政府开发援助(ODA)修沿海雷达站。外部武器和贷款白送,既让军方拿到实惠,也让政府有“战果”可炫耀 。 二、对付菲律宾挑衅,核心思路是:不随节奏起舞、不落入“美菲陷阱”,用“非战争但强制”手段把代价精准加到对方身上。 1. 海警一线“水炮+检查”——现场压制、舆论占优 万吨级海警船常态巡逻,对擅闯的菲公务船先广播警告、再跟踪监视、最后水炮驱离,并全程多机位录像。这样既展示实际控制,又避免开火升级,形成“执法有理、处置有节”的舆论素材,让菲律宾在国际上“卖惨”没人信 。 2. 经济靶向反制——让选民感受痛 菲律宾对华出口最大单品是香蕉,其次镍矿、旅游。2024年中国一度暂停部分菲香蕉进口,菲蕉农叫苦、国内舆论立刻把矛头指向马尼拉政客。选对了“票仓产品”,用贸易检疫、技术壁垒、投资放缓等“非制裁”手段,就能把小马科斯的民意支持再打下去,比军舰有用得多 。 3. 法理“红线”+工程“既成事实”——把主动权坐实 一方面,对外公布领海基线、岛礁12海里范围图,提前声明“擅自进入即为侵略”,让每一步执法都有国内法可依;另一方面,在黄岩岛、仁爱礁等关键礁盘保持“存在—建设—巡逻”循环,逐步完成潟湖封口、观通站、灯塔或救助点施工,把“菲律宾还能不能补给”变成技术上不可能 。 4. 外交“孤立战”+东盟“准则”速谈——把问题框回双边 菲律宾最怕“东盟集体不站队”。中国正加速和东盟敲定“南海行为准则”,把“禁止单方面挑衅、必须提前通报”写进行为准则,届时菲再闯就是违反东盟共同文件,天然失道寡助。同时利用杜特尔特家族与马科斯对立,放话“愿意谈合作、愿意给实惠”,让菲国内先斗起来,降低其对外冒险冲动 。 “海警船顶在前面,经济牌打在选民的口袋,法律+建设锁死现场,外交+准则孤立马尼拉”。既让菲律宾每次挑衅都付出可见成本,又不给“盟友被欺负”的借口,用最低烈度、最长耐力的方式把局势牢牢控在自己手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