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之父詹姆斯沃森逝世,他曾因谈论世界上人类智商高低分布,两次公开宣称人种基因差异致智商差异,被认为是种族歧视,晚年被剥夺了所有的荣誉头衔。此后,沃森公开表示自己当初并不想公开人种平均智商差异观点,无奈遭到“女儿”暗算。他称这些结论完全不想公开,只是私下讲述给一位视为女儿的女孩听,结果被她公布于众,他不得不对此回应… 1953年,沃森与英国科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一起发现了生命遗传物质DNA双螺旋结构,两人与英国科学家莫里斯·威尔金斯同获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一发现也同时开启了生命科学的伟大革命。而当时沃森只有34岁。 在获得诺贝尔奖的前一年,沃森成为了哈佛大学的教授。1968年,他开始兼任位于纽约长岛的冷泉港实验室的主管工作,后来又成为实验室的负责人。 从他的一系列发展及贡献来看,沃森无疑在20世纪的生物学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一直以来,与严谨而又理性的科学家身份大相径庭的是,沃森因被曝出“信口开河”谈论智商一度备受质疑。 据英国《独立报》报道,2007年,沃森被曝出对非洲的前景不乐观,因为所有的公共政策都假定“非洲人和我们的智力水平相当,当然,我也希望我们是平等的,然而当你不得不跟他们一起工作时,你会发现根本不是这样的”。 当年,这些言论一出当即备受批评,根据BBC当年的报道,伦敦科学博物馆取消了沃森原定的活动。有顶级遗传学家也公开指责其科学态度不严谨,因为“即使是目前最最复杂的DNA评估也无法找到各种族在智力方面存在差异的确凿证据”。 随后,沃森担当名誉主席并为其工作近40年的冷泉港实验室,解除了他的行政职责,只是一直保留着他的荣誉头衔。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认为沃森“种族歧视”的观点之外,也有人提出了另一种看法:这是对种族之间明显进化差异的描述。 根据BBC报道,英国阿尔斯特大学退休教授理查德·林恩(Richard Lynn)2006年的著作《种族智力的差异:一种进化分析》(Race Differences in Intelligence:An Evolutionary Analysis)中,通过长达多年的数据收集及分析研究,列出了一个“世界各大种族智商排行榜”。根据这个排行榜: “东亚人(包括中国人、日本人、朝鲜人)拥有全世界最高的平均智商,平均值105;之后排位是欧洲人(100),爱斯基摩人(91),东南亚人(87),美洲本土印第安人(87),太平洋诸岛土著居民(85),南亚及北非人(84),撒哈拉非洲人(67);而人种智商最低地区是南非沙漠高原的丛林人和刚果雨林地区的俾格米人,平均智商为54。” 林恩的研究当年发出后,引发了巨大反响,也得到了不少业界知名学者的支持及引用。因此,也有网友认为沃森的说法不过是对林恩研究事实的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