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印度外交奇葩操作!赖在国际组织不干活,就为了方便给中国添堵? 要说国际关系里头有哪些让人看不懂的操作,印度绝对能排进前三。你见过有人花钱加入一个俱乐部,目的不是为了享受设施、交朋友,而是专门去堵门、抬杠,不让别人好好玩吗? 印度在外交场合,就经常给人这种感觉。最近有种说法更是传得有鼻子有眼,说是在印度尼赫鲁大学这种顶尖学府里,外交学的核心课程之一,居然是研究“怎么低成本给中国添乱”。 这事儿听着挺离谱,但你要是仔细看看印度这些年来的外交表现,就会发现,这说法好像也不是空穴来风,他们简直是把“搅局”这门手艺,玩成了一种祖传的绝活。 这种操作最典型的舞台,就是上海合作组织,也就是咱们常说的上合组织。这个组织的初衷是啥?是成员国之间加强安全合作,一起反恐,促进经济发展。 大家坐在一起,是为了你好我好大家好。可印度一进来,这画风就全变了。在印度眼里,上合组织这个本该谈合作的桌子,底下好像埋着地雷。 为啥?因为桌子两边坐着中国和巴基斯坦,这俩国家在印度的战略认知里,就是天生的对手。于是,上合组织任何涉及安全和反恐的议题,到了印度那里,都能被他们脑补出一出“中巴联手威胁印度”的大戏。 他们加入这个组织,公开的目的就不是合作,而是“制衡中国,绝不能让中国说了算”。 你想想,一个组织里头有这么个成员,那还怎么干活?开会的时候,别的国家都在讨论怎么联合打击恐怖主义,印度可能在纠结某个词的用法会不会“偏向”中国。 轮到该出决议、发联合声明了,大家本来已经达成了共识,印度那边突然就跳出来表示“有异议”,非要拖一拖,改一改。哪怕这个议题跟他们没直接关系,或者对大家都有好处,只要感觉这个提案能让中国占点便宜,或者提升中国的影响力,那对不起,我不同意。 这种“我不舒服,谁也别想顺风顺水”的心态,让上合组织的会议效率大打折扣。很多原本可以顺利推进的合作,就在这种无休止的扯皮和内耗中被耽搁了。他们就像一个专业拆台户,拆的不是别人的台,而是整个组织的台。 这种“低成本添乱”的策略,核心就在于一个“赖”字。我不主动发起攻击,那成本太高了,我也不跟你硬碰硬,我可能还没那个实力。但我就在你参与的每一个场合里,当一个“钉子户”,用程序性的问题、用模糊的表态、用无休止的质疑,来消耗你的精力,迟滞你的步伐。 这就像下棋,我赢不了你,但我每一步都思考半天,动不动就悔棋,或者质疑你的棋子是不是摆错了地方,就算最后输了,也要让你赢得特别憋屈,特别费劲。 这种操作,看似“低成本”,因为它不需要动用多少国家资源,但实际上它消耗的是整个国际社会的信任和合作机会,这个代价其实非常高昂。 而且,这种奇葩操作并非只在上合组织里上演。在金砖国家这个新兴经济体的合作平台上,印度的身影也同样“亮眼”。当初金砖国家讨论扩员,吸纳新成员,本来是件好事,可以扩大金砖国家的影响力和代表性。但印度对此却表现得异常犹豫和谨慎。 因为他们担心新加入的成员可能会跟中国走得更近,从而稀释掉印度在金砖国家内部的话语权。他们想的不是怎么把蛋糕做大,而是怎么防止自己在分蛋糕时被边缘化。 这种心态,导致他们在很多合作倡议上都显得步履蹒跚,既想搭上金砖国家发展的快车,又害怕车里坐着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乘客”。 说到底,印度这种外交行为的背后,是一种深刻的不安全感和战略焦虑。作为一个怀揣着大国梦的国家,它既渴望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又对身边的中国崛起感到极度的不适应。 1962年的那场战争,像一根刺,深深扎在印度战略精英的心里,让他们对中国的任何举动都抱有天然的警惕。 这种警惕,慢慢演变成了一种条件反射式的对抗。他们似乎认为,只要能给中国制造一点麻烦,哪怕只是程序上的小麻烦,就是一种战略胜利。这种“又菜又爱玩还贼坚持”的状态,恰恰反映了其战略上的矛盾:实力上还不足以主导议程,但又心有不甘,不愿意屈居人下,于是只能选择当那个最烦人的“搅局者”。 然而,这种策略真的对印度有利吗?短期来看,它似乎让印度在某些场合刷足了存在感,让中国感到不爽。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做法正在严重透支印度的外交信誉。 当一个国家在多个国际组织里都扮演着“合作破坏者”的角色时,其他成员国会怎么看待它?大家会逐渐意识到,跟印度打交道,效率极低,成果难料。久而久之,很多重要的合作可能会选择绕开印度进行。 印度想通过“搅局”来提升自己的地位,结果可能反而被边缘化,成为那个“房间里的大象”,人人都知道它在,但又都懒得搭理它。这种“低成本”的添乱,最终换来的可能是“高成本”的战略孤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