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黑人从七万被“劝退”到一万五。 就剩这么点儿了。 怎么做到的?不是靠什么

薄荷共谈社会 2025-11-09 21:12:15

在日本,黑人从七万被“劝退”到一万五。 就剩这么点儿了。 怎么做到的?不是靠什么明文规定,那太低级了。人家玩的是一套润物细无声的组合拳。 警察三天两头上门“关心”你的居住资格,房东看见你就下意识摇头,公司HR笑着说你的能力很强但“不太适合我们的企业文化”。 走在街上,总有人盯着你看,甚至拉着你合影,那种把你当珍稀动物围观的“善意”,其实比一句歧视的脏话更让人窒息。这是一张无形的网,慢慢收紧,直到你喘不过气,自己走人。 那对白人呢?点头哈腰,客气得不行? 别天真了,那是装给世界看的门面功夫。 想留下?可以啊。年薪先挣到千万日元,日语水平考到N1再说。这门槛,筛掉的是绝大部分普通人,留下的都是顶尖的“工具人”。 人家心里门儿清:要的是你的技术和钱包,不是你的人。怕你住久了,把他们“纯净”的社区氛围给带偏了。这种客气,就像隔着防弹玻璃跟你握手,礼貌,但冰冷。 兜了一大圈,终于说到咱们了。 为什么对中国人、韩国人,态度就缓和多了? 答案就三个字:用得上。 长得像,文化近,街上有汉字……这些都是好听的。最根本的原因是,日本社会老了,空了,急需“补丁”。 而我们,就是那个尺寸最合适、兼容性最好的补丁。 我们是去爆买的游客,是去读书的留学生,是去填补产业空缺的技术人才。我们是“即插即用”的优质资产,能直接给他们续命。 所以别想得太美好了。 什么东亚文化圈的亲近感,都是客套话。 说白了,就是一套极其现实的“用户筛选机制”。 谁好用,谁闹心,谁能无缝接入他们的社会机器,谁会带来“麻烦”,人家心里那杆秤,比谁都清楚。

0 阅读:101

猜你喜欢

薄荷共谈社会

薄荷共谈社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