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次和日本鬼子激战完,打扫战场的时候,只要看到鬼子伤兵,都要补一刀,不是我

义气先义 2025-11-09 22:30:25

“我们每次和日本鬼子激战完,打扫战场的时候,只要看到鬼子伤兵,都要补一刀,不是我们不要俘虏,而是之前有过血的教训,有一次战地护士救治一个鬼子的时候,他竟然拉响了手雷。” 抗日那几年,战场上啥事儿都可能发生,尤其是对付那些日本鬼子伤兵。部队打完一仗,清理现场的时候,见到躺在地上的鬼子兵,基本都得上去补一刀。这不是心狠手辣,而是实打实的教训积累出来的。鬼子兵那股子不要命的劲儿,让人没法掉以轻心。他们训练的时候就灌输“玉碎”思想,宁可同归于尽也不投降。结果呢,战场上假装投降的多了去了,拉个手雷炸一窝人。资源紧巴巴的部队,哪有闲工夫看管俘虏,还得防着他们随时反咬一口。早年间国民党军队和八路军都吃过这亏,慢慢就形成了规矩:宁可错杀,不可放虎归山。 说起这事儿,得从抗战初期讲起。1937年卢沟桥一响,日本鬼子就大举入侵,华北、华东到处是他们的铁蹄。中国军队仓促应战,装备差、补给少,好不容易抓到鬼子俘虏,还得想办法安置。起初,有些部队心存仁义,想留几个活口审情报,或者宣传用。可鬼子那边,军规严得像铁板一块,抓到他们军官还好说,士兵级别的一旦被俘,回去准得挨枪子儿。所以他们宁可死,也要拉垫背的。南京大屠杀那会儿,鬼子就屠杀过大批中国伤兵和医护,足有几千人。反过来,中国这边也开始警惕。像平型关战役,八路军115师打了个漂亮伏击,抓了不少鬼子,但清理战场时,那些藏在尸体堆里的伤兵还想顽抗,结果全给收拾了。这不是偶然,早就有老兵回忆,说鬼子伤兵常藏手榴弹,稍不留神就炸飞一片。 滇西反攻那段,更是血淋淋的例子。1944年,中国远征军入缅打通公路,翻越高黎贡山,条件苦得没法说。士兵们吃霉米野菜,鞋子烂了就光脚上阵。日军第56师团守龙陵,工事挖得深,火力猛。中国部队推进时,伤亡不小,好不容易冲破防线,抓到些鬼子伤兵。本来想带回去审问,可这些家伙一有机会就闹事儿。史料里记载,远征军在缅北作战时,就遇到过鬼子伤兵假装昏迷,醒来突然拉弦炸伤好几个弟兄。资源有限,后方医院都挤爆了,哪有精力管这些定时炸弹。结果,部队长官下令,战场上见伤兵直接处理,避免后患。这规矩传开后,龙陵一带打扫战场的场面,就成了常态。不是冷血,而是为了活命,为了让更多人活着打鬼子。 这背后是整个抗战格局决定的。日本鬼子入侵中国八年,烧杀抢掠,制造了多少惨案。像常德会战,鬼子用毒气弹,杀害上千平民和伤兵。衡阳保卫战,他们围城四十七天,城破后屠杀俘虏两万多。中国军队吃亏太多,慢慢就学聪明了。国民党军队的战地医院,本来就缺医少药,护士们多是刚毕业的姑娘,背着药箱上阵。鬼子伤兵狡猾,表面求饶,暗地里藏家伙。一次次教训堆积,部队就定下铁律:不留活口。八路军那边也类似,敌后游击,抓俘虏得押解千里,风险大,干脆就地解决。不是没人性,而是战争逼的。鬼子自己也知道这套,训练时就教士兵藏雷自爆,宁可死也不给对手喘息机会。 远征军在滇缅边境推进,医护队跟在后头,救自家伤员的同时,偶尔会碰上鬼子俘虏。护士下手包扎时,那鬼子突然拉手雷,同归于尽。这类事儿在缅北反攻中发生过多次,史书上虽没细记,但老兵回忆录里多的是。像王楚英老兵的口述,就提过部队清理日军阵地时,伤兵藏在壕沟里,拉雷炸伤几个弟兄。结果呢?从那以后,补刀成了共识。不是报复,而是预防。想想看,部队人手少,一个护士没了,就少一条命救人。鬼子那边呢?他们对俘虏从来不手软,活埋、焚烧、注射毒药,全干过。通化事件那会儿,日本护士假装投降,夜里用手术刀杀了一百多解放军伤员。 抗战后期,情况稍有好转。中国军队反攻,缅北滇西打通了国际补给线,美英援华物资多了,部队装备上台阶。可对鬼子伤兵的处理,没变。为什么?因为鬼子没变。1945年,太平洋战场上,美军也吃过亏,日本兵在硫磺岛拉雷自杀,炸死不少人。中国这边,早有经验。龙陵战役结束,日军残部溃退,远征军推进腾冲、芒市,清理战场时,还是老规矩。史料显示,那段作战,中国部队歼敌两万多,俘虏不多,伤兵基本就地处置。不是残忍,而是现实。部队长官像高介军那样的基层军官,带队冲锋时,亲眼见过太多弟兄死在鬼子诡计上。胃病缠身,还得硬扛,就是为了多杀几个鬼子,少出意外。

0 阅读:53
义气先义

义气先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