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世界缺少一位高瞻远瞩的政治家。从叙利亚到到巴勒斯坦,阿拉伯世界在美国和以色列的步步紧逼之下越来越艰难,军阀混战,派系林立,前途不明朗。阿拉伯世界不缺资源,不缺土地,也不缺人口,缺的是一位高瞻远瞩的政治家或革命家。阿拉伯世界有统一的文化圈,但却没有大一统的国家,它们的宿命就是被各个击破。 说起阿拉伯世界,总让人觉得这地方资源多得用不完,土地广袤得像铺开的地图,人口也足足有四亿多,可偏偏就是聚不拢拳头。想想看,从摩洛哥的海岸线到阿拉伯半岛的沙漠,再到伊拉克的河流平原,这片地盘总面积超过一千三百万平方公里,石油储备占全球近一半,天然气也不少。可这些优势呢?全被内耗和外压给糟蹋了。阿拉伯国家一共有二十二个,名义上同根同源,语言是阿拉伯语,文化上共享伊斯兰教的框架,大部分人信奉这个宗教,虽然分逊尼派和什叶派,但底子还是统一的。可政治上呢?碎成一盘散沙,动不动就军阀割据,派系火拼,前途看得见摸不着。缺啥?缺个能站出来领头的政治家或革命者,能把这些碎片捏成一股绳,而不是让外部势力一个个敲打。 历史告诉我们,这不是新鲜事。阿拉伯帝国在七世纪到八世纪那会儿,确实统一过一个大帝国,从西班牙到印度的边上,横跨三大洲,人口爆炸式增长,文化经济都牛得不行。那时候,穆斯林军队靠着宗教凝聚力,短短几年就征服了拜占庭和萨珊帝国的残余,建立了从大马士革到巴格达的中心。可好景不长,帝国一解体,后来的王朝像法蒂玛和阿尤布王朝,也试过恢复统一,但实力不够,内斗太多,很快就散了。奥斯曼帝国管了四百年,到一战结束,阿拉伯地区被英国和法国瓜分,按照《赛克斯-皮科协定》画线,硬生生分成几个托管地。英国人许诺过统一阿拉伯国家,结果呢?全喂了狗。伊拉克、约旦、叙利亚这些地方,本来可以连成一片,现在却成了邻居间互相猜忌的棋子。 二战后,阿拉伯民族主义抬头,埃及的纳赛尔成了关键人物。他1952年推翻国王,1956年上台当总统,推动泛阿拉伯主义,喊出阿拉伯复兴的口号。纳赛尔不是空谈,他真干了点事。1958年,叙利亚军方政变后求援,他抓住机会,和叙利亚合并成阿拉伯联合共和国,首都定在大马士革,纳赛尔任总统。这联盟覆盖埃及和叙利亚全境,人口近两千万,军队也整合了,表面上看是阿拉伯统一的第一步。纳赛尔还搞了不结盟运动,拉着印度和南斯拉夫一起抗美苏霸权,在万隆会议上露脸,阿拉伯国家一度觉得有希望。可这联合没撑过三年,1961年叙利亚军官又政变,抱怨埃及管得太死,经济政策不合本地口味,直接解散了联盟。纳赛尔试过拉伊拉克和也门,也没成。为什么?因为阿拉伯内部的派系太深,逊尼派和什叶派的分歧不是小事,从先知穆罕默德去世后就埋下种子,阿里派和倭马亚王朝的争斗延续到现在。加上部落忠诚度高,地方精英宁愿保自家地盘,也不愿让开罗或大马士革说了算。 纳赛尔时代是阿拉伯世界最接近统一的时候,他死了后,这股劲头就散了。1967年六日战争,以色列空军突袭埃及机场,摧毁了大部分空军,埃及叙利亚约旦联军溃败,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丢了。这场败仗不光是军事失利,更是心理打击,美国支持以色列,提供武器和情报,阿拉伯国家从那以后就更散了。纳赛尔1970年去世,埃及转向萨达特,1979年和以色列签戴维营协议,拿回西奈但丢了阿拉伯团结的面子。其他国家呢?伊拉克的萨达姆想当老大,入侵科威特,结果海湾战争被美军打趴,制裁下经济崩盘。利比亚的卡扎菲搞泛非泛阿拉伯,折腾半天也没成,2011年内战被北约炸了。叙利亚的阿萨德父子管了半个世纪,但2011年阿拉伯之春一来,内战就爆了,现在还是一锅粥。 现在看阿拉伯世界,从叙利亚到巴勒斯坦,日子越来越苦。叙利亚内战从2011年抗议开始,巴沙尔·阿萨德镇压升级成多方混战,反对派、ISIS、库尔德武装、土耳其支持的派系,全搅和在一起。俄罗斯和伊朗帮阿萨德,美国和土耳其支持不同阵营,以色列隔三差五空袭,理由是打击伊朗代理人。结果呢?叙利亚人口从两千多万掉到一千八百万,经济缩水八成,难民满世界跑。巴勒斯坦更惨,1948年建国后就被以色列挤兑,加沙和西岸分裂,哈马斯和法塔赫内斗。2023年10月哈马斯突袭以色列,引发新一轮冲突,以色列地面进攻加沙,死亡人数过四万,联合国报告说平民伤亡严重。美国航母群开到东地中海,军援以色列几十亿,阿拉伯国家嘴上抗议,手上却没啥动作。沙特和阿联酋这些海湾国家,甚至和以色列眉来眼去,2020年亚伯拉罕协议一签,埃及约旦也跟着走,名义上正常化关系,但巴勒斯坦人觉得被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