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戴建业高考考了289分,被华师大录取。没想到进了大学后,他立马傻眼了,原来华师的录取分数线才189,而北大也只要270分。有人故意调侃他:你后悔填错志愿吗?戴建业却说:不后悔。 戴建业1956年4月出生在湖北麻城一个偏僻乡村,那地方穷,家里也没啥钱。他从小就得帮着干农活,放牛、耕地是家常便饭。没啥娱乐,唯一的乐子就是翻翻旧书里的诗词,在油灯下看那些字。母亲不识字,但总支持他念书,儿子遇到难题时,她就用最简单的话鼓励,继续往下学。父亲也管得严,但母亲的那些话让他觉得读书有盼头。 1977年高考消息传开,很多年轻人激动坏了,戴建业也赶紧报名。他对录取规则啥都不懂,报名就赶在考试前两周,复习时间短,只能抓紧看点书。考试那天他认真答题,最后拿了289分。这分数对他来说是天大好事,家里人高兴得不行。他被华中师范大学录取,进了中文系。那时候信息闭塞,他没想太多,就觉得有机会上大学已经够幸运了。 大学毕业于1982年,他拿了文学学士学位。后来又去西南师范大学读硕士,1985年毕业,获文学硕士。整个求学过程,他面对资源少,坚持下来。这些年奠定了他后来搞古代文学的基础。回母校后,他开始教书,一步步成了教授。 考试完,戴建业对数学成绩挺满意,本来想报数学专业。但老师劝他选离家近的学校,他就填了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录取通知来了,他收拾东西去学校。到了那儿,听到同学们聊分数线,才知道华中师范大学只要189分,北京大学是270分。他的289分超北大19分,甩华师大100分多。这事让他一愣,有人问他后悔没报北大没。他直接说不后悔。因为家里穷,有书读就知足了。他调整心态,继续学下去。 几个月后,他在上文学课时,又想起数学,就去申请转数学系。填了表格,面谈了,但学校没批。他还想过退学重考,写信给母亲说这事。母亲不支持,他就打消念头,留在中文系。课上他认真听,记笔记,慢慢消化古代文学。课外处理生活事,明白这条路不容易。 大学毕业,戴建业留在华中师范大学教书,当了古代文学教授。他讲课风格幽默,学生爱听。讲李白时,说李白自以为是;讲陶渊明,提种豆不成;讲杜甫,夸才情好。学生说他的课像脱口秀,提前占座,外校学生也来蹭。2018年,一段讲课视频上传网络,传播快,吸引很多人看。 那时妻子何小平确诊肺癌,医生开泰瑞莎药,一盒5.1万,30粒吃一个月。家里钱不够用,他看到妻子为药发愁,就开始到处讲座、进直播间挣钱。有人在网上说 他媚俗,没文人风骨。他回应,挣钱救爱人,靠自己劳动,没啥不对。粉丝多起来,他保持平常心,继续干活。 讲苏轼《江城子》时,他声音哽咽,那词讲十年生死两茫茫,他联想到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他用麻城普通话讲诗词,学生记笔记。他把古诗词讲成有血有肉的东西,影响很多人。 戴建业的人生就这样,从农村小子到教授,中间有不少弯路,但都走过来了。他的选择告诉人,机会来了就抓牢,别总纠结错过的。生活本就接地气,诗词也一样,能帮人面对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