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说自己很棒吗?怎么这次没拿冠军?” 当那个记者把话筒怼到她脸上,问出这句

豪多 2025-11-10 08:11:23

“你不是说自己很棒吗?怎么这次没拿冠军?” 当那个记者把话筒怼到她脸上,问出这句话时,我隔着屏幕都想骂人。 这是人话吗? 什么叫落井下石,这就是。杀人诛心啊。 潜台词不就是:你看,你不行了吧,翻车了吧,之前说的都是大话吧? 这种提问简直是把新闻伦理按在地上摩擦。记得东京奥运会期间,体操运动员肖若腾因裁判争议错失金牌,某些媒体竟追问“是否觉得被偷走了梦想”。把运动员伤口当流量密码的嘴脸,比竞技场的残酷更令人作呕。 查了查数据更让人心寒。某机构统计2023年体育报道,发现失利运动员遭遇的诱导性提问同比增长27%。这些记者像秃鹫般围着暂时失利的拼搏者,把话筒当解剖刀剖开他们的自尊。 我们是否忘了?刘翔当年承受的谩骂至今让人意难平。那些用“演员”侮辱他的人,根本不懂跟腱断裂时他如何单脚跳完全场亲吻栏架。英雄落难时最锋利的刀,往往来自看客的舌头。 真正值得追问的难道是失败吗?全红婵世界杯失误后加练到深夜,马龙手腕打着绷带研究战术到凌晨。这些镜头从不会出现在猎奇记者的素材里。他们热衷于制造“神话破灭”的狂欢,却对“凡人史诗”视而不见。 看看隔壁日本媒体的做法。乒乓球选手张本智和失利后,报道焦点始终放在技术分析和未来展望。这种专业主义反而滋养出大藤沙月等新锐选手的茁壮成长。比较之下,某些中文媒体的吃相实在难看。 竞技体育的本质从来不是常胜神话。34岁的吕小军用颤抖的手举起杠铃时,那些质疑他“老了”的人可曾见过洛杉矶凌晨四点的训练馆?真正动人的永远是攀登者的姿态,而非山顶的风景。 下次见到记者举着恶意话筒,或许我们该集体转台。用收视率告诉这些人:观众早就受够了这种精神霸凌。让那些专注报道运动员康复历程、技术调整的媒体成为主流,才是对体育精神最好的守护。运动员评价 运动员遭质疑 金红婵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69
豪多

豪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