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A股市场迎来放量走势,但与以往不同,此次放量并非由科技板块带动情绪,而是依托白酒消费等顺周期股的反弹推动。这一现象背后,暗藏着市场逻辑的深层变化,以下是我的核心观点:
1. 大盘指数围绕4000点上下震荡,完全符合此前预期——短期市场主线节奏本就是以震荡为主。而创业板、科创板指数今日跌幅明显,这一表现无需惊讶:科技大票今日集体走弱,从中芯国际、寒武纪(注:原文“寒王”推测为此)、易天股份等个股走势来看,均呈现出明显的出货特征。因此,短期市场的核心担忧并非大盘指数(金融、消费、石油等权重板块仍能提供支撑),而是双创指数。当前科技板块已进入明确的退潮出货阶段,缺乏权重支撑的双创指数,后续走势或难保持平稳。
2. 今日市场最大的积极信号是“放量”,但这一放量并非源于科技上涨,而是低位白酒消费板块反弹带动,这一细节极具深意:它表明场内外资金正集体推进“高低切换”——场内资金从高位科技股撤离,转向低位消费板块;场外增量资金入场时,也优先选择了处于底部的消费赛道。除消费外,金融领域的银行、保险、券商板块同步拉升,石油化工等方向也有所表现,这些均是科技之外的相对低位领域,进一步印证了资金高低切换的核心逻辑。过去大家普遍认为,只有科技上涨才能带动市场情绪、支撑股市走强,但如今市场风格已然改变:科技板块资金持续寻找机会兑现离场,而周期、赛道、红利、消费等板块的上涨,正不断吸引资金参与,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接受“风格切换”的现实。当市场对风格切换的认可度提升,对科技板块的分歧便会加剧,对其抱团持续性的质疑也会加深,而风格切换与高低切换的趋势,也将因此持续延续。
3. 不少人感叹“今日白酒消费大涨看不懂”,但这样的市场真的难以理解吗?难道只有科技上涨才叫“看得懂”?三季度科技板块的大涨,让很多人紧盯这一主线,即便进入四季度仍未及时转变思路,但机构早在四季度初(确切说是国庆后)就已开始酝酿风格切换。回顾当时走势:节后科技板块先迎一波回调,随后银行、煤炭等高股息红利股走强;接着科技板块迎来超预期反弹,少数个股甚至创下新高,吸引了一批资金追高入场;到10月底,多只CPO等科技大票借着业绩利好高位兑现出货,此后便再未创新高,走势逐步进入下跌调整。事实上,从中芯国际、半导体及CPO板块的整体表现来看,10月份多数硬科技个股已停止创新高,不少呈现“双头回落”态势,只是少数个股的走强被机构用来营造“科技仍为主线”的假象。进入11月后,科技板块活跃度持续下降,资金对其态度愈发谨慎,几乎每次拉高都会引发资金砸盘抛售——这正是典型的出货特征,但仍有不少人后知后觉,不愿相信风格切换的现实。直到今日底部消费板块爆发,叠加上周大涨的周期有色及部分“反内卷”赛道,市场风格的演绎已十分清晰:高位科技股持续出货,底部板块正在筑底吸筹,这一核心逻辑其实不难看懂。而今日消费及顺周期板块大涨的直接拐点,正是周末公布的10月CPI超预期上涨——这一数据强化了市场对消费回暖及经济复苏的信心。众所周知,经济复苏预期向好时,金融、消费、周期、地产基建等顺周期方向将直接受益,这些也正是资金风格切换的核心目标,是科技之外亟待补涨的领域。
4. 目前仍有很多人对消费、医药、周期、红利等板块心存质疑,认为只有科技才是永恒主线,觉得这些“传统板块”缺乏增长预期。但何为“预期”?过去几年身处悲观周期的行业,在经历业绩与估值的双重底部洗礼后,未来的核心预期正是“困境反转”,而这一预期足以支撑股价完成修复,这便是其上涨的核心逻辑;反观科技板块,当前虽仍处风口,但股价已充分反映业绩预期、兑现了估值溢价,短期来看已无过高的增长空间,这也是资金选择在高位兑现离场的根本原因。当前资金之所以扎堆底部行业,正是看中了其困境反转后的修复潜力;而科技板块今日大面积下跌调整,本质上是估值透支后的必然调整。对于科技等前期大涨炒作过的板块,后续仍需1-2个月的时间消化估值,期间未必是持续下跌,大概率会呈现“下跌-反弹-再调整”的震荡回落态势;而消费、医药、周期、赛道、红利等底部防御性板块,在底部启动上涨后,也会经历洗盘过程,洗盘后将进一步巩固底部、锁定筹码。因此,当前市场最关键的是先认清“风格切换”的核心趋势,进而珍惜底部板块每一次筑底阶段的参与机会,同时把握高位股每一次反弹后的离场窗口——这才是顺应市场节奏的理性选择。
陈耀文KF HD 22
旅游才是消费的重点,旅游连带大部分的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