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副总统这台词我们熟,完全是从咱们抢的。万斯表示,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一两件新

史鉴奇谈 2025-11-10 15:10:51

美国副总统这台词我们熟,完全是从咱们抢的。万斯表示,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一两件新式装备,也不是电脑技术,而是人。   更逗的是,美国陆军部长德里斯科尔之前也发表过类似高见,说什么“解放军有钢铁装备,美军有钢铁意志”,甚至乐观地认为美军能靠单兵素质和指挥官决策在地面战斗中取胜。这种论调从一向标榜技术制胜的美军高层嘴里冒出来,着实让人有点猝不及防。   仔细想想,美军高层突然开始强调“意志决胜论”,其实暴露了他们内心的深层焦虑。美国陆军部长一边承认中国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领域的飞速发展,甚至羡慕中国“着眼长远”的制度优势,另一边却话锋一转鼓吹起“技术无用论”。   这种矛盾表态背后,分明是感受到中美军事技术代差正在迅速缩小的真实压力。当年他们拥有“钢铁洪流”时,我们依靠“钢铁意志”周旋;如今我们也拥有了先进装备,他们反倒开始强调精神力量了,这其中的转变颇值得玩味。   实际上,美军当前面临的士气问题可不是靠几句口号就能解决的。根据2025年美国国防部的内部调查,美军士气指数已经跌至历史低点。   从喀布尔仓皇撤离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征兵缺口高达数万人,退役率持续攀升,去年一年甚至有近六千名美军士兵选择结束生命。   这些数字背后反映的是美军内部深层的矛盾与困境,包括政治分裂、种族问题以及长期海外部署带来的疲惫感。一支内部问题如此突出的军队,却突然强调要用“意志”弥补技术差距,难免让人感觉有些一厢情愿。   回过头看万斯的言论,其核心意图在于为特朗普政府的军事改革铺路。他此前曾公开承认美军面临严重的征兵危机和采购价格危机,直言美国在过去40年中没有赢得一场战争。   这种背景下,强调“人的因素”更像是对现实困境的一种无奈回应——既然先进装备的采购成本不断超支、交付延迟,那么转而强调官兵的主观能动性自然成了最便捷的说辞。   不过,美军这种转向恰恰忽略了现代战争的根本特征——技术与意志从来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技术是意志的放大器,先进装备不仅能提升作战能力,也能增强军队的信心和凝聚力。   我们的歼-35隐身战机、电磁弹射航母等装备的列装,不仅提升了实战能力,也带来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而美军F-35项目花费1.7万亿美元却问题频发,这种“花大钱换挫败”的经历反而会削弱而非提升士气。   值得玩味的是,万斯在宣扬“人的因素”重要性的同时,其所属的特朗普政府却在军事部署上展现出强烈的对抗倾向。   例如在乌克兰危机中,万斯一面声称俄罗斯必须“醒悟过来接受现实”,一面又证实美方正在考虑向乌克兰提供“战斧”导弹。这种好战姿态与其强调“以人为本”的战争观形成了微妙反差,让人不禁怀疑其言论的真诚度。   更深层看,美军高层突然强调“意志取胜”,实际上反映了美国整体战略自信心的下滑。美国印太司令帕帕罗最近坦率承认,一旦台海发生冲突美国军事介入,可能导致美国经济永久下降10%,至少50万人伤亡。   这种评估背后,是对与中国发生直接军事冲突后果的清醒认识。当技术优势不再绝对,战争成本变得难以承受时,强调“意志”就成了某种心理补偿机制。   不过,我们对此应有清醒认识。美军高层这种表态绝不意味着他们会放弃军事竞争,相反,这可能预示着其战略思路的调整。   美国陆军正推进兵力结构转型,计划将多域特遣部队增至5支,其中3支部署在亚太地区。同时重点发展低空防御能力和反无人机部队,这些举措都表明美军正在为潜在冲突做实质准备,而非仅仅停留在口号层面。   换句话说,美军高层的“意志决胜论”更像是一种战略叙事,旨在为其军事改革争取时间和空间。随着美国相对实力的下降,其维持全球霸权的成本越来越高,不得不寻求一种更具成本效益的竞争方式。但这种方式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能否真正解决内部结构性的矛盾。   对我们而言,美军的这种转向既是对我们军事现代化的某种认可,也是一种警示。它表明中美军事差距确实在缩小,但同时也提醒我们,强大的精神力量始终是战斗力的核心组成部分。   我们既不能因为技术进步而忽视精神培育,也不能因为对方的口风转变而放松警惕。在瞬息万变的国际局势中,保持战略定力,坚持走自己的发展道路,才是应对一切复杂挑战的根本之道。

0 阅读:0
史鉴奇谈

史鉴奇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