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帖了?这恰恰证明“砍头”威胁,打中了日本的“七寸”。11月10日,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木原稔的“强烈抗议”,不是“胜利”,而是“回执”——它向北京确认了这条“高压线”的有效性。薛剑用一句话,就测试出了日本的“真实痛点”。 木原稔那一脸“极其不妥”的愤怒表情,简直就是一面照妖镜,把高市早苗那帮人天天挂在嘴边的“协防台湾”论调照得里外透光,露出了里面“结构性虚伪”的骨架。 你想啊,日本这些政客,长期以来都把“台湾有事”当成一张可以无限透支的信用卡,在国内,他们拿这张卡来煽动民族情绪,换取选票和政治资本;在国际上,他们又把这张卡当作投名状,递给美国,好让自己在所谓的“印太战略”里混个VIP席位。 他们玩这套把戏玩得太顺了,顺到已经形成了一种肌肉记忆,觉得中国无论说什么,最后都只会停留在“外交抗议”这个层面,喊几句“强烈不满”就完事了,根本不会有任何实质性的代价。他们习惯了这种低风险、高回报的政治游戏,甚至觉得这游戏规则就是他们自己定的。 可这次不一样,薛剑大使那句“若日方被绑上分裂中国的战车,日本将被再次推向深渊”的话,直接跳过了所有冗长的外交辞令,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他们伪装的脂肪层,直抵最脆弱的神经中枢。这句话的杀伤力不在于它有多么激烈的措辞,而在于它瞬间击碎了日本政客精心营造的安全幻觉。 他们一直以为,自己可以隔着海峡,安全地操弄台湾问题,既能讨好美国,又能在国内作秀,而中国除了口头警告,拿他们没什么办法。这是一种典型的投机心态,把严肃的主权问题当成了可以随意摆弄的政治道具。薛剑的警告,等于是一记响亮的耳光,告诉他们:这道具是带电的,再碰一下,就不是闹着玩的了。 所以你看,木原稔的“强烈抗议”就显得特别滑稽。他抗议的到底是什么?他不是在抗议中国的“干涉内政”,他是在抗议自己精心搭建的“安全屋”突然被证明是纸糊的。他愤怒的是,中国居然不按套路出牌,直接掀了桌子,让他们再也无法假装自己只是在玩一场无伤大雅的口水战。 这就像一个惯偷,每次偷东西都只是被主人骂几句,结果这次主人直接拿猎枪指着他,他能不吓得魂飞魄散,然后气急败坏地大喊“你凭什么动粗”吗?他的愤怒,恰恰证明了他心虚,证明了他知道这次玩脱了。这份“抗议”,本质上是一份“认罪书”,承认了中国的警告打中了他们的要害。 这个要害,就是日本战后赖以生存的“模糊战略”。日本在军事和安全问题上,总是喜欢玩暧昧,一方面享受着美国的核保护伞,另一方面又极力避免成为任何冲突的直接当事方。他们想当那个在旁边煽风点火、卖军火、捞好处,但自己房子绝对不会着火的聪明人。 高市早苗之流叫嚣“协防台湾”,就是在试探这种模糊的边界,想把日本从“旁观者”慢慢变成“参与者”,但又不想承担参与者该承担的风险。 他们想的是,只享受权利,不履行义务,只享受地缘政治博弈带来的红利,却不付出任何实质性代价。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他们做梦都想。 而薛剑的警告,彻底粉碎了这种白日梦。这句话把逻辑链条讲得明明白白:你一旦“协防台湾”,就不是“协防”了,而是直接介入中国内战,是分裂中国的帮凶。那么,中国反击你,就不是“侵略”,而是“反分裂战争”的延伸。 到那个时候,什么《美日安保条约》可能都得重新掂量掂量,因为是你先打破了和平,是你先把战火烧到了家门口。 更重要的是,这句话唤醒了日本民族内心深处最原始的恐惧——对战争的恐惧,对被再次推向深渊的恐惧。日本这个国家,对“深渊”这个词的理解,比任何国家都来得深刻和具体。他们可以嘴上叫嚣得再凶,但内心深处那根弦,一碰就断。 所以,删帖这个动作,就是日本政府内部理性战胜冲动的结果。他们知道,如果任由这种言论发酵,等于是在主动往中国划定的红线里冲。他们可以欺骗国内民众,说这是在“捍卫民主”,但他们骗不了自己,他们清楚地知道,中国的耐心是有限的,中国的警告也不是说着玩的。 删帖,是一种止损,是一种怯懦,但也是一种清醒。他们用这个动作告诉北京:我们内部确实有疯子,但我们还没疯,我们不想真的被绑上战车。木原稔的“抗议”,更像是一种表演,演给国内那些右翼势力看,意思是“我已经尽力了,我抗议了”,但实际行动上,他们选择了退缩。 这整件事,就像一场高明的心理战。中国没有派军舰,没有搞军演,就一句话,就让日本露了馅,让他们自己把“台湾有事”这张牌给扔了,至少是暂时不敢再轻易拿出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