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文的马场町演讲,破的不止是民进党的釜,同时把自己的舟也沉了,目的就是在九合一前背水一战,扭转岛内政治舆论生态。 马场町这个地方,本身就充满了强烈的历史符号意义。在民进党的叙事里,这里是“白色恐怖”的伤心地,是他们对抗“外来政权”的起点,是他们用来煽动“反中仇中”情绪的神圣场域。 几十年来,民进党靠着这套悲情牌,把自己塑造成了民主自由的守护者,把国民党打成了威权压迫的代名词。这个“神主牌”立得太稳了,让国民党在选举中屡屡处于被动,怎么解释都显得苍白无力。 郑丽文偏偏就选在了这个地方,她要做的,就是从民进党的主场抢回话语权。她站在那里,没有回避历史,反而直面了它。她把马场町的意义重新定义,说这里不只是民进党的悲情,更是整个中国内战留给台湾的伤痕,是所有中国人共同的悲剧。 她这一下,就把民进党用来切割两岸、制造对立的那个“神圣符号”给拉下了神坛,变成了一个需要两岸共同面对和反思的历史问题。这等于是在民进党的“祖庙”里,告诉所有人,你们拜的这尊神,根基是歪的。 民进党当然气急败坏,立刻给她扣上了“投共”的大红帽子,说她这是向大陆投降,出卖台湾。这套操作,是他们最熟练的伎俩,只要谁敢说点统一的好话,或者质疑他们的“台独”路线,就用“卖台”的口水把人淹死。 但这一次,他们发现有点失灵了,因为郑丽文根本没给他们机会,她直接把话挑明了,说真正的“卖台”,是那些把台湾推向战争边缘的人。 更让郑丽文难受的,其实是来自自己阵营的冷箭。国民党内部,有相当一部分人吓得赶紧跟她划清界限,说她太激进,说她破坏了国民党的“亲美和陆”路线,说她这是“投降”。这些所谓的“蓝营大佬”,习惯了在民进党划定的框框里打转,生怕越雷池一步会丢失选票。 他们想的不是如何夺回话语权,而是如何保住自己的位置,如何继续玩那种不清不楚的“中间路线”。 郑丽文这一把,等于是在背水一战。她清楚地知道,在九合一选举前,岛内的政治舆论生态已经被民进党严重污染了。 年轻人被“去中国化”教育洗脑,媒体被绿色势力把持,国民党再这么温吞下去,只会被慢慢蚕食,最后连渣都不剩。她必须用一种极端的方式,来打破这个僵局,来唤醒那些还心存幻想的国民党人,来告诉台湾民众,除了民进党那条通往毁灭的“台独”之路,还有另一条路可以走。 她沉掉的“舟”,就是自己在国民党内那条看似安稳的仕途。她这一番操作,基本上断了那些希望她“安分守己”的派系的路,也让自己成了党内“非主流”的异类。但她赌的是,自己的牺牲能够激起千层浪,能够让更多人开始思考,台湾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她用一场看似“两边不讨好”的演讲,实际上是把问题尖锐地抛给了所有人:你们是选择继续被民进党的谎言蒙蔽,走向战争;还是选择正视现实,寻求和平? 这场演讲的目的,就是要扭转岛内的舆论生态。长期以来,民进党垄断了“爱台湾”的定义权,仿佛只有他们才爱台湾,所有主张统一、寻求两岸和平的人都是“中共同路人”。 郑丽文就是要打破这个荒谬的逻辑,她告诉台湾民众,真正爱台湾,是希望台湾不要变成战场,是希望台湾的年轻人不用上战场,是希望台湾能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不是当别人的棋子和炮灰。 所以,郑丽文的马场町演讲,看似是一场得不偿失的政治豪赌,实则是一次悲壮的呐喊。她用自己的政治生命作为赌注,试图凿开台湾社会那堵被“台独”意识形态筑起的高墙。她破的是民进党赖以生存的悲情和仇恨,她沉的是国民党内部那种苟且偷安的幻想。 这场“破釜沉舟”最终能否成功,现在还不好说,但它至少让很多人看到了,在台湾的政坛上,还有人不畏浮云遮望眼,敢于说出真相,敢于为了真正的和平而战。这本身,就已经是台湾政坛一道极其罕见的风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