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其实不难治,一个传承良方,我行医30多年亲测有效,今日公之于众! 行医数

陈玉龙谈养护 2025-11-11 15:05:21

肠息肉其实不难治,一个传承良方,我行医30多年亲测有效,今日公之于众! 行医数十载,那本《金匮要略》早已被我翻得破旧不堪。医圣张仲景虽未明确提及“肠息肉”这一现代病名,但对“积聚”“癥瘕”等病症的论述,精准地切中了肠息肉的核心病机。今天,我要分享的两首经方,一攻一补,是我临床治疗肠息肉的常用良方。 第一首:大黄牡丹汤——治“湿热瘀结”型肠息肉 这类患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他们常常伴有腹部隐痛或胀痛,疼痛位置多不固定,时轻时重。大便往往不成形,质地黏腻,有时还会带有脓血,排便时总有排不尽的感觉。平时总感觉身体困重,就像穿了一件湿衣服,口苦口臭,舌苔黄腻,舌质也偏红。 医圣思路:这是湿热之邪蕴结于肠道,气血运行不畅,久而久之形成了瘀滞,最终导致肠息肉的产生。湿热就像肠道里的“垃圾”,阻碍了气血的正常流通,使得局部组织异常增生。治疗的关键在于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把肠道里的“垃圾”清理出去,让气血重新通畅起来。 大黄牡丹汤的核心在于大黄泻热通便、荡涤肠胃,将肠道内的湿热之邪和瘀血通过大便排出体外;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针对肠道内的瘀血进行化解;桃仁活血化瘀,增强破瘀的力量;冬瓜仁清热排脓,帮助清除肠道内的脓血;芒硝软坚散结,协助大黄通便泻热。这五味药相互配合,就像一支“清洁小队”,深入肠道,清除湿热瘀结,从根本上解决“湿热瘀结”型肠息肉的问题。但此方药性较为峻猛,必须严格辨证,中病即止,不可长期过量服用。 第二首:补中益气汤合四君子汤——治“脾虚气陷,痰瘀互结”型肠息肉 更多患者呈现的是这样一种状况:腹部总有下坠感,尤其是在劳累后更加明显,有时还会伴有肛门坠胀。大便稀溏,一天可能排便多次,稍微吃一点生冷油腻的食物就会加重。平时面色萎黄,没有光泽,身体乏力,说话声音也低微,总感觉气不够用。舌象多为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舌苔薄白。 医圣思路:这是脾气虚弱,导致气机下陷,无法正常运化水湿和推动气血运行。水湿停聚形成痰浊,气血瘀滞形成瘀血,痰瘀相互搏结,最终在肠道内形成了息肉。治疗不能仅仅着眼于消除息肉,更要注重补益脾气,提升气机,恢复脾胃的正常功能。 补中益气汤(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是补气升陷的基础方,黄芪、人参大补元气,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当归补血和营,陈皮理气和胃,升麻、柴胡升举下陷的清阳之气。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也是健脾益气的经典方剂,与补中益气汤合用,增强了健脾补气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可适当加入一些活血化瘀、化痰散结的药物,如三棱、莪术、半夏等。一边补益正气,提升气机,就像给身体这座“大厦”加固根基;一边活血化痰,消除息肉,标本兼顾,药性相对平和,适合长期调理。 一个真实案例 上个月,我接诊了一位 45 岁的男性患者,患有肠息肉已有两年多,期间多次进行肠镜下息肉切除手术,但总是反复发作。患者自述平时腹部总有下坠感,大便稀溏,一天要排便 3 - 4 次,稍微吃点凉的肚子就不舒服。面色萎黄,身体乏力,走路都感觉没力气。我经过详细辨证,认为他属于“脾虚气陷,痰瘀互结”型肠息肉,于是采用了补中益气汤合四君子汤加减进行治疗。 患者服用了两周后,反馈腹部下坠感明显减轻,大便次数也减少到每天 1 - 2 次,且大便逐渐成形。继续调理了一个月后,患者感觉身体有力气了,面色也变得红润起来。再次进行肠镜检查,发现原来的息肉明显缩小,且没有新的息肉生长。 这两首经方,一攻一补,关键在于“对证”。肠息肉看似是一个局部的病变,但如果辨证错误,治疗方向就会偏离,不仅无法消除息肉,还可能加重病情。我分享这些,并不是让大家自行抓药服用,而是想让大家了解中医治疗肠息肉的思路。儿童和成人的体质不同,每个人的病情也各有差异,一定要找专业的中医师进行面诊,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才能准确开方。老祖宗留下的智慧,只有用对了,才能真正发挥其疗效。

0 阅读:45
陈玉龙谈养护

陈玉龙谈养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