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再过30年还是有可能赶上印度的,不要太自卑!”1999年,余秋雨去印度旅游,印度前文化部部长在满是垃圾和尸体的恒河上,拍着他的肩膀如是说道……余秋雨只觉得麻木,胃里不断地翻搅,差点呕吐! 1999年,凤凰卫视组织考察古文明,余秋雨作为嘉宾加入,一路从巴基斯坦边境进印度。五百公里路,本来开车几小时的事儿,却因为交通乱象,足足磨蹭十个钟头。新德里街头车水马龙,牛群横穿马路,空气里混着香料和废气味儿。考察重点就是恒河,印度人管它叫母亲河,视作文明源头。官员们特别推崇晨浴习俗,说那是民族灵魂的洗礼。余秋雨一行清早赶到瓦拉纳西河边,雾气蒙蒙,人群已开始聚集。 恒河晨浴是印度文化的一大标志,信徒们相信河水能净化身心。河岸石阶层层,数百人下水沐浴,有人漱口,有人饮水,全当圣水用。可现实远没那么诗意。河面漂着塑料瓶、碎布和动物残骸,焚烧后的骨灰随波逐流。空气里一股腐臭,夹杂焦糊味。印度前文化部部长陪同参观,他是位自信满满的官员,对中国发展持宽容态度。看到余秋雨脸色不对劲,他走上前,说出那句有名的话:“中国再过30年还是有可能赶上印度的,不要太自卑!”这番话出自他的自得,源于当时印度经济数据领先中国。1999年,印度GDP约四千六百亿美元,中国一万亿美元出头,印度人觉得自家底子厚实。 余秋雨当时就觉得不对劲。河里那些废弃物和遗体,让他胃里翻江倒海,差点吐出来。他在现场站了会儿,强忍不适。部长还想继续讲解河水的治病功效,拉着他往前指点信徒的祈祷仪式。可余秋雨的目光避不开水面的脏乱,这让他对古文明的现况生出疑问。为什么这样一条历史长河,会落到这般地步?考察团其他人也议论纷纷,有人拍照记录,有人低声感慨。整个过程持续一个多小时,河水照旧流淌,人群的虔诚与环境的狼藉形成鲜明对比。这趟河边走一遭,彻底颠覆了余秋雨对印度的书本印象。 回国后,余秋雨把这些见闻写进书里。2000年,《千年一叹》问世,全书记录四万公里行程,涵盖希腊、埃及、印度等古文明遗址。印度部分特别突出恒河问题,他直言河水污染严重,垃圾堆积,骨灰倾倒随意。书里没粉饰太平,就事论事指出文化传承中存在的卫生疏漏。为什么古印度文明那么辉煌,如今却在环境上掉链子?余秋雨分析,是因为缺少规矩约束,习俗有时成了破坏借口。这本书一出,文坛热闹起来,读者通过它了解异域真实面貌。许多章节选进中学教材,帮年轻人开阔眼界。余秋雨的笔触接地气,像聊天一样讲道理,却直戳人心。 这事搁到现在,二十五年过去,格局变了天翻地覆。中国改革开放起步晚,但劲头足,经济像坐了火箭。1999年我们GDP刚过万亿,现在2024年已近十八万七千亿,稳坐世界第二。印度呢,2024年GDP三万九千亿左右,排第五。我们的高铁网遍布全国,城市化加速,科技产业领跑全球。印度软件业有亮点,但基础设施弱,贫富差距大。恒河治理上,印度从2014年推“纳玛米恒河”计划,建了四千多公里污水管,污水处理厂也多了。可2024年报告显示,粪大肠菌群超标两千五百倍,污染还没根治。可见,发展不是光喊口号,得实打实抓治理。 部长那话如今听来,像个历史笑话。印度人当时自信满满,以为领先就能稳坐钓鱼台。可中国靠的是实干,党的领导下,全国上下齐心,走出了一条适合国情的路子。余秋雨的记录提醒我们,文明延续不是空谈,得注重实际。印度有古智慧,我们有传承有序的华夏根基。从莫高窟到都江堰,中国古迹虽历经坎坷,却薪火相传。这趟印度行,让余秋雨更珍惜自家进步,避免自满。 再看余秋雨的写作路,他从教师转作家,靠坚持换来自由。《文化苦旅》1992年成名作,讲中国古迹的苦旅传承。印度经历成他作品一笔,影响深远。书籍重印多次,销量好,家长常寄给留学娃,帮他们不忘根。争议有时有,但他专注文化传播,在讲座里分享心得,推动中外交流。两国如今互动多,互学长处。中国出口技术,印度输出人才,合作空间大。这段往事也让我们反思,发展弯路能避,但文化自信不能丢。 说到底,中国人骨子里有股韧劲,不卑不亢,干事踏实。部长的话虽刺耳,但成了我们前进的注脚。二十五年,中国不光赶上,还拉开距离。这靠的是制度优势,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让资源高效配置。未来,中印作为新兴大国,手拉手共进,共建“一带一路”,惠及沿线民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