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杀了魏忠贤不久,大明朝就垮了?很简单的道理。给魏忠贤一百万军费,他会吞掉四十万,但会把剩下的六十万送到前线。因为他清楚,自己再贪更多,士兵没饭吃,军队就打不了仗。可要是把这笔钱交到东林党手里,他们能给你贪走九十万,真正用在军队的微乎其微。 明朝末年,那局面真叫一个乱。北方后金铁骑南下,辽东烽火连天;西南奢崇明叛乱,烧杀抢掠;西北旱灾蝗祸,百姓揭竿。天启帝朱由校整天玩木匠活儿,朝政扔给司礼监。魏忠贤这阉人爬上来,厂卫遍布,抓人抄家,江南东林书生恨得牙痒。东林党人多是士大夫,聚在无锡书院议政,抨击阉宦误国。双方斗得你死我活,朝廷税银过手,总得刮层皮。 天启七年,朱由校一死,十七岁的朱由检登基,改元崇祯。他上台第一件事,就盯上魏忠贤。崇祯元年十一月,魏忠贤在凤阳上吊自尽,阉党一网打尽。东林党人如钱谦益、钱龙锡入阁,风头正劲。崇祯帝想重振朝纲,亲政勤勉,可身边这帮人,嘴上仁义道德,手里实打实护自家腰包。明朝财政本就捉襟见肘,辽饷年年加派,国库见底。魏忠贤在时,还能从江南商税、海关税里榨出油水,勉强续命。 而朝廷拨一百万两银子救急辽东,魏忠贤经手,准贪掉四十万。那四十万,流进他和党羽的庄园盐场,够他们吃香喝辣。可剩下的六十万,他不敢全吞。因为他明白,士兵没饷,边关一丢,自己脑袋也保不住。那些银子加盖厂卫印,驿马快运,直达宁远军营。袁崇焕的兵马拿到钱,吃饱饭,操练刀枪,宁锦大战还能顶住后金的炮火。 换成东林党人掌权,事儿就变味了。一百万两到他们手里,层层克扣,九成进了江南富户的库房。东林党多出自士族,家里经商有势,魏时加的工商税、海关税,正戳他们痛处。上台后,第一刀就砍掉这些税,说是“与民争利”,减轻百姓负担。听起来冠冕堂皇,可江南丝厂盐船照样盈利,普通小农呢?税负照转嫁,日子更苦。户部银子进项锐减,军饷拖欠半年,边军哗变,士兵逃亡。崇祯四年,山东农民税赋翻倍,江南却建起豪园,银子堆山。 这不光是钱的事儿,党争更要命。东林党人上台,朝堂天天吵架,一件事争论几天,决策拖拉。崇祯帝批军报,想发援兵,文官们互相推诿,生怕武将坐大。前线急报雪片飞,朝廷却磨叽,战机白白丢了。袁崇焕重用后,被东林清议疑通敌,崇祯十一年凌迟处死,辽东防线崩盘。后金长驱直入,沈阳失守。西北张献忠、李自成起义,官仓空空,饥民如潮。东林党人空谈大道理,减税护私囊,不肯动江南豪绅一分一厘。 明朝末年,问题积重难返。土地兼并,贪官污吏,天灾不断,百姓苦不堪言。魏忠贤在时,手段毒辣,镇得住场子,钱粮调度及时,表面上还稳得住。东林党书生治国,光讲理想,不接地气。减税挖空财政,内耗磨掉效率,军队烂摊子没人收拾。崇祯帝勤政爱民,想当明君,可身边没实干家,杀了个魏忠贤,却找不着第二个能稳江山的人。结果,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破北京,崇祯煤山自缢,明朝就这么没了。 这历史,就是个教训。治国不能光靠热情,得有实招。钱粮兵马,得统筹好,不能让派系斗争坏事儿。魏忠贤是奸臣,死不足惜,东林党人也不是好鸟,贪得更隐蔽。明亡的根儿,在于上层没团结,底层没实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