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科斯的请求,中美全都已读不回,他转头对中国喊出一句话。据菲律宾世界日报消息,菲律宾外交部已证实,在韩国举办的 2025 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期间,马科斯并未安排与中美两国领导人会晤。 2025年韩国APEC峰会期间,菲律宾总统马科斯的处境显得格外尴尬。 与其他国家领导人忙于双边会谈不同,他的外交日程几乎空白。 中美两国都没有安排与他会晤,这不是时间上的巧合,而是一次有意为之的“冷处理”。 这种沉默背后,实际上是北京和华盛顿对马科斯外交路线的共同否定——一种罕见的“默契”。 马科斯政府的外交算盘,其实并不复杂:他试图利用南海的紧张局势,在中美之间寻找平衡,从两边都捞到好处。可问题在于,这种“骑墙”的做法,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投机性。尤其是他允许美国在菲律宾部署“堤丰”中程导弹系统的决定,更是把自己推到了风口浪尖。 导弹系统部署的位置离黄岩岛仅有约270公里,地理意义极为敏感。马科斯原本以为,这会成为一张可以谈条件的“王牌”——他甚至放出风声,说如果中国在黄岩岛问题上“让步”,菲律宾可以考虑撤走导弹。然而,这种思路不仅没有换来任何筹码,反而让局势更加复杂。 对于美国来说,这样的“盟友”并不好对付。导弹一旦部署,美国就必须承担更高的战略风险——意味着一旦紧张局势升级,美军可能被迫卷入与中国的直接摩擦。 于是,华盛顿内部出现了不满的声音,认为马科斯这是在“添乱”,而不是在帮忙。更关键的是,导弹虽然放在菲律宾领土上,但控制权却掌握在美国手里。菲律宾看似“有了底气”,其实是把自己的安全命脉交给了别人。这让国内舆论出现了明显分化,反对派批评政府“引火烧身”,担心国家会被大国博弈拖入危险的境地。 随着局势升温,菲律宾经济也开始感受到压力。南海不确定性增加,吓跑了外资,投资者纷纷观望。比索持续走弱,目前1比索仅值约0.12元人民币,通货膨胀让普通家庭的生活成本节节攀升。年轻人就业困难,小企业订单减少,生活压力不断加大。 农业和旅游业的日子也不好过。菲律宾的香蕉、椰子、虾蟹等出口农产品主要销往中国,如今受双边关系影响,出口量明显下滑。许多农民反映,订单减少、收入缩水。与此同时,中国游客的锐减,也让当地的酒店、餐饮和交通行业陷入低迷,原本依赖旅游的沿海城市生意冷清。 这种局面,与杜特尔特时期形成了鲜明对比。那时,中菲关系改善,贸易额翻倍增长,农民和中小企业都直接受益。如今,马科斯试图通过“押宝”美国来获得安全感,却换来了经济的实质性损失。 在地区层面,菲律宾的外交路线也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孤立。东盟内部的主要国家,比如印尼、马来西亚,都主张通过对话解决争议,反对外部势力干预区域事务。新加坡的例子尤其典型——它在中美之间保持灵活平衡,既不选边,也不激化矛盾,却在经济发展和国际信誉上都取得了成功。相比之下,菲律宾如今显得有些“出格”,被视为打破地区共识的“不安定因素”。 更让人担忧的是,马科斯政府还试图绕开《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框架,私下与个别国家搞“小圈子”协作。这种做法被不少东盟成员国视为对团结机制的破坏,也损害了菲律宾在地区的信任度。 这次APEC峰会的“冷遇”,其实是一次明确的信号——中美都在用行动告诉马科斯:不要再幻想两边通吃。 马科斯在此前访问吉隆坡时提出要“重新定义伙伴关系”,这句话若想落到实处,就必须从幻想回到现实。菲律宾真正需要的,不是靠挑衅换来的安全幻觉,而是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的经济稳定。撤除高风险的导弹系统、恢复与邻国的沟通合作,才是让局势降温、恢复信任的第一步。 毕竟,对普通菲律宾人来说,能买得起米、油和学费,比导弹飞多远重要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