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I高层11月7日密访中国,在北京只待一天,中美守口如瓶有外媒公布了一则很特殊的消息,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帕特尔上周已经访问了中国,细节也是说得有鼻子有眼。 此次帕特尔的北京之行,时间点极其特殊,美国正处于政府停摆阶段,联邦层面多项公务停滞,航班延误严重,社会矛盾集中爆发。 在这一背景下,FBI局长仍坚持出访,足见此次会谈的紧迫性和特殊性,同时,这也是中美釜山元首会晤之后,首位访华的美国高官,明显带有“后续落实”的意味。 会谈的核心,是美国目前面临的芬太尼危机,数据显示,美国每年约10万人死于药物过量,其中三分之二与芬太尼直接相关。 美国将此视为公共卫生和国家安全的重大危机,希望中方在原材料管控和打击贩运方面提供更大支持。 芬太尼问题本身极其敏感。中国早在2019年就全面禁止芬太尼类物质出口,是全球首个这么做的国家。 今年,中国商务部又加强了对13种易制毒化学品的出口监管,并将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列入特定监管对象。 这些举措明确表明,中方在芬太尼治理上的责任态度,可现实是,芬太尼滥用的根源极为复杂,既有国际贩运,也有美国国内的处方药泛滥和监管漏洞。 FBI作为情报执法机构,其负责人访华必然高度敏感,相关议题涉及国家安全、跨国犯罪,公开化容易被泛政治化、引发误解甚至炒作。 中美双方均选择“守口如瓶”,正是为技术性谈判和务实合作预留空间,外交部发言人对此回应“不掌握相关情况”,既不承认、也不否认。 从历史看,中美在执法合作领域并非首次“握手”,早在奥运安保、网络安全、禁毒等领域,双方就有过多次高层对话和协作。 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2022年冬奥期间,中美就恐怖主义威胁进行过情报共享和联合演练。在2015年之后,两国还建立了打击网络犯罪的热线和联络机制。 芬太尼治理近年来成为焦点,但双方在反恐、网络安全等跨国议题上也有不少成功经验。 本次帕特尔的“闪电式”访问,正是高级别保密外交的典型操作,这样的访问一般聚焦单一、紧迫的跨国安全议题,行程低调、议题聚焦,讲求成果务实。 外界无法获悉全部细节,但可以推断,双方此次很可能就芬太尼原材料流向、贩运链条打击、信息交换等领域进一步达成共识。 此类访问虽不“轰动”,但往往能为后续更广泛合作打下基础。 国际舆论对此解读不一,西方媒体普遍强调访问的“秘密性”和芬太尼议题的紧迫性,认为美国国内在药物泛滥问题上已无退路,必须寻求中方合作。 中国媒体则强调,中方在芬太尼治理上的主动作为,2019年就已全面禁令,且管控措施不断加码。 一部分分析人士认为,芬太尼问题背后是中美对责任划分的巨大分歧,合作空间虽有,但博弈态势明显。 这次秘密会谈,还折射出中美关系的结构性特征,竞争与合作并存,两国在贸易、科技、安全等领域分歧突出,但在全球公共安全、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需求很强。 这种“既合作、又斗争”的格局,决定了双方即使在高度敏感议题上,也要努力保持基本沟通和危机管控渠道。 当前全球安全治理面临新挑战,芬太尼泛滥、网络犯罪、跨国洗钱等问题任何一国都难以独自应对,国际执法合作成为大势所趋。 帕特尔访华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一个镜鉴,即使大国竞争加剧,只要有共同利益,技术性合作依然有空间。低调、保密、聚焦具体问题,反而更容易达成实质成果。 不过,挑战同样严峻,中美执法合作面临政治互信不足、责任认知分歧等老问题,美国国内不少舆论一味将芬太尼危机责任推给中国,回避自身监管和需求管理的深层病灶。 中方则明确指出,合作应依法对等、相互尊重,美方也要正视自身问题。除此之外,美国有时还将正常合作政治化、拉“小圈子”,这种做法不仅无助于本国问题的解决,还会损害地区合作氛围。 未来,中美在执法和网络安全领域的合作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双方在非法移民遣返、禁毒、网络犯罪等领域已经有成熟机制,继续做“务实派”才是正道。 特别是在芬太尼治理上,美方应加强本国药物监管和需求管控,中方则可继续深化源头治理和情报交流。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全球安全治理的普遍共识,只有在明确分工、坦诚协作的基础上,才能真正缓解跨国性安全风险。 帕特尔的秘密访华,是中美关系中的一个特殊事件,也是全球安全治理的一道缩影。它提醒世人,在大国博弈的大背景下,保持理性、寻找合作、低调务实,才是解决现实问题、维护全球稳定的可行路径。 未来,中美若能继续在相互尊重和务实基础上推进执法及网络安全合作,无疑将为全球安全和稳定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信源: FBI局长上周访华并与中方官员讨论芬太尼问题?外交部回应 环球网 2025/1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