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海关在戴高乐机场扣下了二十万个从中国寄来的包裹,查出化妆品不符合规定,还发现了仿制玩具枪,每件包裹按照新的法规加收十欧元环保税。 这事表面上是执行法规,实际上大家都知道是针对Shein和Temu这两个平台,它们卖的东西价格便宜,欧洲本地品牌根本竞争不过,三年里市场份额掉了将近四成。 Shein在欧洲的月活用户已经超过1.4亿,Temu也有1.1亿多,两家平台的用户量和市场渗透率远超很多老牌欧洲品牌。 本地品牌的竞争力为何会被中国平台击垮?核心还在于成本与创新,Shein和Temu不仅价格低,还通过AI合规系统、供应链数字化管理,把运营和合规成本压到极致。 平台上新品更新快、选择多,用户体验远超老牌商家,而欧洲本地品牌则普遍面临制造成本高、产品创新慢、供应链响应迟缓等结构性难题。 即便是法国、德国等制造业强国,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转型升级。 面对中国电商的强势攻势,欧洲的政策反应也越来越激烈,法国这次在机场大规模加征环保税,表面理由是执行法规,实际上就是在用非关税壁垒限制中国包裹入境。 但政策能否真正解决问题?从目前来看,效果有限,包裹加税和扣留,短期内确实会让两平台的物流效率下降、成本上涨,但两平台早已开始未雨绸缪。 两平台都在加快中东市场布局,阿联酋的杰贝阿里仓库成了新“跳板”,不少欧洲订单直接从中东发货,绕过法国等国的监管。 数据显示,Shein中东用户一个月内增长超过30%,Temu在阿联酋和沙特的订单高达12亿人民币,只要有市场、政策允许,平台们总能迂回找到出路。 欧洲本地品牌的处境却没有因政策加码而明显好转,数据显示,2025年法国、德国等国本地电商品牌市场份额三年内下降近40%。 即便对中国产品加税、查验、延迟发货,用户依旧更倾向于选择价格低、品类多的中国平台,归根结底,用户追求的还是性价比和体验。只要平台能及时响应、保证品质,市场份额就不会轻易让出。 法国等欧洲国家之所以如此焦虑,是因为Shein和Temu的扩张速度实在太快,2025年,Temu在欧盟的年销售额同比增长超过60%,法国市场增幅几乎翻倍。 平台还通过本地化运营、供应链区域化布局,不断突破欧盟监管壁垒,比如在西班牙、意大利设置本地仓库,优化最后一公里物流,甚至与部分本地物流服务商合作,减少清关压力。 这种多元化、灵活化的运营模式,是欧洲本地品牌短期内学不来的,更重要的是,Shein和Temu在合规方面投入巨大,开发AI合规系统,精准应对各国法规变化。 比如对化妆品、玩具等高风险品类,提前做好检测和申报,降低被扣风险。虽然偶有批量扣押事件发生,但整体影响有限,平台对合规和风控的把控力越来越强。 政策可以加码,壁垒可以提高,但只要用户需求在、平台创新能力强,市场份额还是会向效率更高、体验更好的平台倾斜。 欧美本地品牌要想真正翻盘,靠政策围堵远远不够,必须从产品创新、供应链升级、服务体验等根本层面发力。 两家面对欧洲政策压力,也没有坐以待毙,两大平台不断推进市场多元化,除了中东,东南亚、拉美等新兴市场的投入也在加大。 以沙特为例,“2030愿景”下的电商政策充满变数,但中国平台在本地化适应性、供应链运作能力上依然具备显著优势。未来几年,中东很可能成为中国电商出海的核心增长区。 当然,欧洲市场毕竟体量巨大,两平台不会轻易放弃主战场。 即使政策环境趋紧,平台依然能够通过灵活应变,找到新的增长点,比如,Shein在法国推出本地设计师合作款,Temu则加强与本地品牌的联名和定制服务,拉近与欧洲消费者的距离。 从数据上看,两平台都是中国电商出海的典型代表,今年,两平台在德国的销售额合计33亿欧元,欧洲月活跃用户数分别达到1.457亿和1.157亿,堪称全球电商行业的“黑马”。 相比之下,欧洲本地品牌则失去了过去的市场优势,亟需新一轮的战略调整和业务创新。 本次法国海关事件,既是一次贸易保护措施的集中释放,也是全球数字贸易竞争的缩影。中国电商平台凭借技术、供应链和市场拓展能力,打破传统贸易格局。 平台需要不断提升自身适应性,完善全球供应链体系,同时加强与各国政策的对接,降低合规风险。对于欧洲本地品牌而言,唯有加快转型升级,才能在国际电商竞争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 这次20万个包裹被扣、每件加税10欧元,无论是平台还是用户,都感受到了政策变化带来的压力。 对于中国平台来说,优化合规与多元化布局是必由之路;对欧洲本地品牌而言,唯有拥抱变革,才有可能逆转颓势。在这场跨国博弈中,只有最能适应变化的企业,才能站在浪潮之巅。 参考信源: 法国也要打击Temu和Shein:明年起开始收费 新浪财经2025-04-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