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俄军骑着摩托车涌入红军城南部】 长期关注俄乌冲突的军事博主“诺埃尔报告”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消息称,俄军正在利用大雾和恶劣天气将轻型车辆推入红军城南部,乌克兰方面的消息人士证实,恶劣的客观条件阻碍了空中无人机的运作,使乌军无人机从空中发现和打击俄军的行动变得更加困难。 为啥俄军突然爱上骑摩托打仗了?说白了就是被无人机逼的。之前俄军的坦克、装甲车在红军城前线吃了大亏,这些大家伙一动起来动静大,容易被乌军的侦察无人机盯上,接着就是FPV自杀式无人机的精准点名。 后来俄军学乖了,发现摩托车目标小、速度快,声音还容易被环境噪音掩盖。尤其在城市废墟里,它们能利用残垣断壁灵活穿行,留给对方无人机操作员的反应时间极短。 有战场视频显示,俄军摩托车队经常以8辆为一组行动,每辆车带两个人——一个开车,一个负责射击。车队头尾和中间还配了便携式电子战设备,专门干扰无人机的控制信号。 这些摩托车手可不是在兜风,他们干的是高风险渗透活儿。凤凰卫视的记者在红军城南郊跟拍过一支俄军摩托车队,发现他们专门钻乌军防线的空隙,配合炮火和无人机支援,快速插到对方阵地后方,打击指挥点或补给线。 车队里甚至编入了特殊的地形车,负责给突击队送弹药、运伤员。有个呼号“白狼”的外科医生,他的地形车两个月里救了四十多个重伤员。 为了练就这手绝活,俄军还在前线附近设了训练场,车手们得全副武装练冲障、侧滑漂移,反复折腾直到形成肌肉记忆。 乌军这边确实头疼。天上虽然无人机多,但碰上雨雾天气,摄像头顶多看清个轮廓。摩托车的引擎声和环境杂音混在一起,声学设备也很难精准识别。 更麻烦的是,俄军摩托车队往往分散突进,迫使乌军防守人员不得不分兵应对。红军城战事打到第18个月,双方在这儿堆了十多万兵力,乌军新兵存活率据说只有两成,这种消耗战下,俄军用低成本摩托车渗透,明显是想进一步拖垮乌军的防御效能。 其实这种战术背后藏着更大的战场变化。俄军从去年开始就调整了打法,不再像巴赫穆特时期那样硬冲,而是多用“围三阙一”的策略——三面紧紧包围红军城,故意留个口子。 等乌军增援或补给车队从这口子进来时,再用预设火力逐个敲掉。摩托车队在这种战术里扮演了“搅局者”角色,他们快速穿插,破坏乌军内部联络,为俄军主力创造分割包围的机会。 到11月初,俄方宣布已控制红军城99%的区域,乌军包括第155法械旅在内的部队成建制投降,战场天平彻底倾斜。 摩托车战术能兴起,也和现代战争无人化趋势有关。现在俄乌两边打的简直就是一场“FPV无人机军备竞赛”。 为了反制无人机,双方都在开发抗干扰、甚至能自主攻击的FPV无人机。俄军还试验过用大型无人机做“母机”,带着FPV无人机飞到更远区域再释放,以扩大控制范围。在这种攻防升级中,摩托车凭借其低成本和机动性,成了应对无人机威胁的一种另类选择。 不过摩托车突击的风险依然很高。车手基本没有防护,遇到埋伏或炮火覆盖很难生还。而且车队依赖后勤支援,一旦弹药燃油跟不上,容易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尽管俄军给摩托车队配了特战队员警卫,乌军电台里叫他们“地狱尖兵”,但在无人机主宰的战场环境下,再精锐的步兵也得看天吃饭。 眼下红军城的战斗快见分晓了,但摩托车展现出的这种灵活、低成本的渗透思路,估计会被更多军队盯上。 未来战争里,也许看不见坦克洪流碾压,而是更多小股部队借助简单工具,在复杂环境里打游击、搞破袭。这种变化对防御方来说,挑战可能比应对传统进攻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