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死不向中国低头!”6年前,一日企表示就是死,也不会向中国市场低头,随后便以1块的价格,把50%股份卖给了长安,就这样退出了中国市场,那么这么多年过去了,他现在怎样了? 你可能不知道,说这话的铃木,当年可是靠着“小车神话”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的狠角色。 时间得倒回1993年,铃木和长安正式牵手成立长安铃木,第一款车奥拓一上市就引爆市场,3万左右的售价让无数普通家庭圆了汽车梦,不仅成了街头出租车的主力军,还被网友戏称“国民神车”。 巅峰时期的2011年,铃木在中国一年卖出22.5万辆车,雨燕、天语SX4更是年轻人的首选代步车,维修站里永远排着队,配件便宜到几十块钱就能修个小毛病。 可转折点出在2015年之后,中国汽车市场开始集体向SUV、大空间车型转型,新能源浪潮也悄悄袭来,别的车企都在砸钱研发新平台、搞智能配置,铃木却还在吃老本。 铃木前任社长铃木修更是放话,“中国消费者喜欢大车是跟风,小型车才是真正的品质之选”,不仅拒绝投入研发大车,连混动技术都懒得碰,甚至觉得电动车是“不成熟的产物”。 2017年,铃木在华销量直接暴跌到8.6万辆,长安铃木的重庆工厂产能利用率不足30%,一半生产线都在闲置,到了2018年,更是因为零部件缺陷爆发质量投诉,月销量一度跌到几千辆。 就是在这种绝境下,铃木放出“宁死不向中国低头”的狠话,转头就以1块钱的价格甩卖长安铃木50%股权,要知道这时候的合资公司已经连续两年亏损,负债远超资产,1块钱更像是“甩包袱”的象征。 说实话,企业有自己的坚持没问题,但把“固执”当“骨气”,就有点本末倒置了。 市场从来不会因为谁的“硬气”就妥协,中国消费者要的不是“盲目追大”,而是更舒适的空间、更智能的体验和更环保的出行方式,这不是“歪风邪气”,而是消费升级的必然。 你看看同期的丰田、本田,人家也有自己的技术坚持,但照样针对中国市场推出亚洲龙、冠道这类大空间车型,后来又快速布局混动和纯电,现在在华年销量还是稳稳破百万。 铃木退出中国后,一门心思扎进印度市场,刚开始确实靠低价小型车尝到了甜头,2024年在印市占率还有41%,可这风光根本经不起推敲。 印度市场的单车均价才5万人民币,赚的都是薄利多销的辛苦钱,而且2025年印度政府开始收紧排放政策,要求2030年新能源汽车占比达到30%,铃木这下彻底慌了。 它去年才跟比亚迪合作采购刀片电池,首款纯电车型eVitara直到2025年3月才上市,续航刚过400公里,价格却比印度本土品牌塔塔贵20%,上市半年才卖了不到3000辆。 更有意思的是,铃木在日本本土的日子也不好过,2025年上半年本土销量下滑15%,年轻人觉得它的车型“老气横秋”,新能源车型更是空白,只能靠东南亚小众市场凑数。 反观长安汽车,接手铃木的工厂后,花两年时间改造生产线,吸收了铃木的小型车制造工艺,再结合自己的新能源技术,推出的长安Lumin、深蓝SL03等车型,月销量轻松破万,2024年新能源销量直接突破100万辆。 2024年铃木还想通过平行进口把吉姆尼带回中国,定价30万,结果消费者根本不买账,上半年只卖了400多辆,经销商最后降价8万清库存,当年的“国民神车”彻底沦为“小众玩具”。 其实做生意哪有什么“宁死不低头”,真正的强者都是能屈能伸,懂得跟着市场调整方向。 铃木的悲剧不在于退出中国,而在于明明看到了时代的变化,却非要抱着过时的经验对抗趋势,最后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大家对此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下您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