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3月,周恩来正在主持军委会议。聂荣臻递来一张密电,说了一句话后,周恩来

武某人 2025-11-14 17:21:44

1960年3月,周恩来正在主持军委会议。聂荣臻递来一张密电,说了一句话后,周恩来直接中断会议,起身离席。他没说一句废话,只留下一句指令:“不惜代价,保护钱学森。” 这是一个紧急情报。台北军统方面掌握了钱学森的动向,计划展开定点清除。彼时,中国正处于导弹研制的关键时期,苏联专家刚撤走,“1059工程”正全力推进。失去钱学森,等于打断中国导弹的脊梁。 不到一天,三套行动系统同时启动。警卫、反谍、营养检控,全方位围绕着一个目标——让钱学森活着、安全、健康地完成任务。 一名年轻的退伍军人被紧急调入导弹训练营的保卫科。他叫刁九勃,参加过抗美援朝,刚调回国防部就被选中负责贴身警卫。 钱学森原本住在中关村的职工小区,进出复杂,人员混杂。刁九勃初到时第一件事就是提出搬家请求。很快,钱学森一家搬入一处军事单位腾出的院落,安保升级,进出受控,部署武装。 刁九勃的日常很简单:钱学森走哪儿,他就跟到哪儿,最多相隔一米半。不管是谁想接近,都必须经过他同意。 食物安全也成为重点。1964年,钱学森身边多了一位专家,段恩润——营养师兼毒物防护顾问。任务只有一个:让所有入口的东西都安全无虞。 他设立了检测间,从苏联进口冰箱、德国买来检测设备,所有饭菜都需提前取样,每样饭都要留样封存24小时。食品安全从厨房到餐桌每一步都要记录。孩子的零食也不例外。 这是因为前一年,一名台籍间谍渗透到西宁核基地,策反内部员工获取机密信息,意图实施毒杀。这一案件震动高层。事后,整个科研系统的安全等级全面上调。 1960年11月,酒泉。零下十几度,代号“1059”的仿制导弹即将首飞。 钱学森站在指挥台上,一字一句复核参数。刁九勃在他不远处警戒。那一刻,所有人都清楚,这是一次豪赌。苏联人在撤走时带走全部资料,还刻意留下技术漏洞。中国能不能填补空白,全靠自己摸索。 七分多钟后,导弹飞出五百多公里,击中预定目标。现场沸腾。聂荣臻当场宣布:这是中国国防史上的一次大跨越。 短短八十三天,中国科研团队凭空构建出自己的导弹结构方案。导弹一飞冲天,向世界宣布了中国具备独立研制导弹的能力。而这一切之所以能够推进,根基就是钱学森。 他的回国之路曾极其曲折。1950年,美国海军拒绝他离境,将他软禁五年。中方外交与科学界联名交涉,毛泽东亲自批示营救。1955年,周恩来亲自安排“交换”,以战俘换科学家,他才得以回到祖国。 当年飞机落地北京,周恩来前去迎接,只说了一句:“欢迎回家。”钱学森没有辜负这一切。他提出“系统工程”概念,构建导弹总体技术架构,主导推进“两弹一星”。在苏联封锁技术的背景下,他领导团队自主完成一整套弹道导弹体系构建。 1964年10月16日,中国首枚原子弹爆炸成功。钱学森的名字从此登上历史舞台。对于蒋介石情报部门来说,暗杀已经毫无意义。导弹已经上天,核武器已经试爆,钱学森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整套成熟技术体系的代表。 多年后,刁九勃回忆那几年,说:“每一次出行、每一顿饭、每一封信、每一次通话,我们都紧盯着。因为只要他出事,中国的导弹就可能停下。” 那年春天,周恩来说“不惜代价”的时候,是下了最沉重的决心。

0 阅读:1639

评论列表

冬日暖阳

冬日暖阳

4
2025-11-14 22:45

[赞]

亲亲我的宝贝一

亲亲我的宝贝一

3
2025-11-14 22:50

国之栋梁

猜你喜欢

武某人

武某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