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与吕后的差异:“斩草除根”的不同抉择 武则天与吕后同为中国历史上权倾朝野的女性统治者,二人掌权路径相似,却在“斩草除根”的抉择上走向不同,最终也造就了截然不同的结局。 吕后掌权时,虽对刘邦的其他子嗣、功臣多有打压,甚至用残酷手段处置戚夫人母子,看似“狠辣”,却未彻底铲除刘氏宗室的根基——她保留了部分刘氏子弟的王位,且未突破“刘氏天下”的框架,始终以“太后”身份临朝,未敢称帝。这种“留有余地”的处置,导致她死后,刘氏宗室与功臣集团迅速反扑,吕氏家族瞬间覆灭,权力重回刘氏手中。 而武则天则截然不同。她从临朝称制到登基称帝,每一步都伴随着对反对势力的彻底清算:不仅打压李氏宗室,将潜在威胁的皇子、宗室子弟几乎铲除殆尽,还通过酷吏政治清理朝堂上的反对派大臣,彻底瓦解了阻碍她称帝的力量。这种“斩草除根”的决绝,让她成功打破“男权称帝”的传统,建立武周政权,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正统女皇帝,且掌权近半个世纪,直至晚年才因局势变化传位李氏。 二者的差异,本质是对“权力根基”的不同认知:吕后想在刘氏框架内掌控权力,不敢彻底颠覆旧秩序,故“除根不彻底”;武则天则决心建立属于自己的政权,必须扫清所有障碍,故“斩草必除根”。这一抉择的不同,也让她们在历史上留下了“临朝太后”与“一代女帝”两种截然不同的印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