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同胞骨子里的优越感到底是哪儿来的呢?其实这个问题对很多人来说啊,都是一个谜。 在春秋时期的上海,隶属于吴国,但又因为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之地,所以别称为申。到了晋朝后,当地渔民制造出了一种捕捞工具,互而得名,也就是今天上海简称的由来。 在唐代751年,把松江区设立为华亭县,元代1292年把浦西等地纳入后,上海县正式成立。从行政划分来看,跟我的老家丹凤差不多。 直到1853年太平军攻占上海人口才迅速的暴增到五六十万。开埠通商之后,经济飞速发展,在民国很长一段时期,上海甚至就是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代名词,财阀黑帮军阀最多,但是干起仗来投降最快,没办法,因为建立在吴越文化基础上的海派文化,经过西洋文化的侵蚀后,发达又软弱。 从古至今,上海的文人,不管是陆深、严再儒、徐志摩、张爱玲,这些你从他们的作品中看不到根儿,也就是我们说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更多是风花雪月,莺莺燕燕,包括所有的武侠小说,有中原英雄,西北大汉,东北大汉,山东大汉,但是你哪听过有上海大汉? 经济的极度发达,催生出一个高压效率至上的社会生态,看重的是个人成就,家庭财富以及社会地位,淡化集体荣誉,对于传统文化的忠孝仁义礼智信有所树立,排外歧视这些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他们不像北京八旗子弟那么高调优越的直接明显,也不像广东大佬那么内敛有礼貌。穿8块钱的人字拖腰上挂着80套房子的钥匙,见到哪儿的外地人都会客客气气的叫你一声靓仔。 上海人属于是骄傲中还带着优雅,心里看不起你,行为上也表现的看不起你,但就是死不承认他看不起你。 在很多原住民心里啊。除了他的房子是宇宙中心,其他三公里以外全部都是乡下。就连南京在上海人的眼中都属于56环之外的穷乡僻壤。没办法,这里聚集着全世界金融、地产、科技领域的顶尖人才,换来家长的疼爱,兄弟的赞赏,邻居的羡慕,老师的表扬。随着大量江苏、江西、福建、安徽、浙江、山东等地同胞的涌入,资源竞争,文化差异引发了原住民的心理防御,因此他们的排外歧视啊,并不是个人原因,而是大环境所致。接受不了这种风气的人,可能在这儿会感受到人情冷漠,世态炎凉,觉得一个城市的优越感肯定不止是钢筋水泥、高楼大厦,没有人文的支撑,再有钱,那跟暴发户有什么区别? 但上海人认为,独来独往,精致利己反而是直接坦率不内耗的优点可不得不说啊,上海的女性在国人心目中的风评一直处于天花板,从民国开始就踏在了时。时尚潮流的浪尖,体面优雅,不分年纪,旗袍高跟鞋就能把东方女性的身体曲线美展露的淋漓尽致,总能给我们带来梨花一枝春带雨,浓妆淡抹总相宜的美好画面。因此,只要你习惯了,会发现大户人家真的是一座海纳百川,兼容并存的城市。如果非要问我上海人有什么不同,我觉得除了普通话不太标准之外,跟全国其他同胞相比,也没什么特别明显的瑕疵。关注天下杂货铺,所有观点你认同。上海地域差异 上海城市介绍 海派上海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