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几个日本兵闯入一位中国老人家中,谁料,老人竟用流利的日语破口大

迎梅看养护 2025-11-16 16:46:04

1941年12月,几个日本兵闯入一位中国老人家中,谁料,老人竟用流利的日语破口大骂,不成想,这群日本兵的首领站了出来,对着老人鞠了一躬,并用日语说:“陈桑学长,我们保证今后绝不再骚扰,还要把您和家人们保护得好好的!” 屋内的老人正伏案抄写古籍,昏黄的灯光映出他微弯的脊背。突如其来的脚步声和撞门声打破了静寂,几个日本兵闯了进来,粗暴地翻查柜子、掀开抽屉。 老人抬起头,布满血丝的眼中没有一丝惧意。他缓缓站起,用极其标准的日语怒斥:“身为军人,不懂礼义廉耻,岂不羞愧?” 那口音,是纯正的京都腔。日本兵愣住了。 为首的军官皱起眉头,刚想呵斥,一个年轻军曹忽然拉住他,惊声低语:“长官,他可能是陈寅恪,京都大学的陈教授!” 空气凝固了几秒。那位军官的脸色随即一变,立刻俯身鞠躬,声音里透着敬意:“陈桑学长,请原谅我们的无礼。” 消息传到驻港日军司令部后,竟有人特地派人登门致歉,还提议为陈家配给卫兵、送上米粮。陈寅恪冷冷拒绝,只留下一句话:“他们敬的不是我,是学问。可我这身学问,属于中国。” 他的话震得屋里一阵沉默。家里粮食见底,女儿饿得直哭,他仍不肯收敌人一粒米,只能将自己珍藏的书稿拿去换粮。那一摞摞被岁月磨损的手稿,成了他抵御屈辱的“武器”。 抗战胜利后,动荡的局势让许多知识分子选择离开大陆,有人劝他赴台避世。他摇头道:“我的书在这,我的根也在这。” 到了中山大学任教时,他的双目几乎全盲,却依旧站在讲台上,用记忆讲述历史。学生听得屏息,不忍打断。一次课后,有学生问:“先生,您看不见,还为何如此坚持?” 他笑着说:“我若不讲,书就荒了。” 这一笑,带着学者的清醒与悲悯。 岁月推移,陈寅恪的名字渐渐成为一个象征,不仅代表学术的高度,更代表一个民族在黑暗中守住的尊严。 当他晚年撰写《柳如是别传》,写下“以此一人而不废宋史”时,其实写的又何止柳如是?那是他自己的写照,即便身处乱世,也不放弃独立的思想与文化的根。 在硝烟中挺直的那位老人,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一个民族的精神,可以被压迫,却永远不会被征服。

0 阅读:253

猜你喜欢

迎梅看养护

迎梅看养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