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什么不敢跟中国断交呢?因为一旦断交,中国军事演习一次,美国五角大楼就得陪着戒备一次。 2014 年中俄在东海开展海上联合演训,美军那边的反应快得像是被踩了尾巴。平时一天也就出动一架侦察机,往返飞个四五次,那次直接派了两架 RC-135 战略侦察机,24 小时不间断盘旋,一天下来光往返就有 8 趟。 这款绰号 “联合铆钉” 的侦察机可不是闹着玩的,能捕捉所有无线电电磁波信号,连中俄军演时的通讯、雷达频率都想扒得一干二净。可美军不知道,这种高强度侦察反而帮中俄练了兵,军事专家尹卓当时就说,这正好给演训创造了复杂电子环境,让训练更贴近实战。 更让美军头疼的是这种戒备背后的烧钱速度,RC-135 单次加油就得 70 吨,按航空煤油每吨 4800 元的价格算,光油钱就 33 万人民币,这还只能支撑 11 小时的飞行。除了燃油,机身损耗、发动机折旧、起落架磨损都是隐性开支,长期这么高强度出动,就算是美军也扛不住。 俄乌冲突里,美军一开始在乌克兰周边天天派 15 架侦察机,后来硬生生降到 6 架,就是被这种持续消耗拖垮的。 要是真跟中国断交,这种消耗只会呈几何级增长。中国的演训频率本就不低,南海、台海都是常练常新的区域,断交后没了外交沟通的缓冲,演训的透明度会降低,美军只能靠更多侦察、更高等级的戒备来弥补信息差。 美国在加勒比海的海军舰队,光后勤维护日均就 700 万美元,要是把这种规模的部署常态化到西太平洋,再加上侦察机、预警机的轮番上阵,军费开支得往上蹿多少个百分点? 2022 年佩洛西窜台后的那次大规模实弹演训,美军的狼狈样更是藏不住。解放军在台海周边划了六个演习区,从北到南把关键航道和军事目标都覆盖了,五角大楼当天就启动危机应对程序,把西太平洋美军的戒备等级从常规提到 “增强警戒”。 原本已经驶入南海的里根号航母战斗群,硬生生掉头向东后撤了数百海里,生怕闯入演习区引发误判。三天演训里,美军出动了 19 架次侦察机,平均每天超过 6 架次,创下近年最高纪录,国防部长奥斯汀亲自坐镇指挥,驻日、驻韩美军全员待命,连口气都不敢喘。 这种戒备不只是体力和财力的消耗,更磨人的是心理压力。中国的军事力量早已今非昔比,东风系列导弹里,东风 - 21D、东风 - 26 被称为 “航母杀手”,演训中常涉及相关打击科目演练,美军航母就算躲在数百海里外也得提心吊胆。 更关键的是,断交后中美之间的军事沟通机制会彻底失效,之前靠国防部长热线、海上相遇规则避免的摩擦,到时候可能因为一个误判就升级。有次中国在南海演训,一艘美国驱逐舰想靠近侦察,正是通过危机通报机制及时沟通,才没让局势失控,没了这套机制,海上擦枪走火的风险会陡增。 美军心里比谁都清楚,跟中国搞军事对抗根本讨不到便宜。中国的演训从来不是花架子,而是实打实的战力展示,舰艇编队的协同作战、精确打击能力的校验、多兵种联合作战的磨合,每一次演训都是战力的提升。 反观美军,全球部署本就分散精力,欧洲要盯着俄罗斯,中东要维稳,要是因为跟中国断交,把大量资源困在西太平洋陪着演训戒备,其他地区的战略布局就得顾此失彼。 美国的盟友也不会跟着它一起疯。日韩等国在经济上跟中国联系紧密,在安全上又依赖美国,真要是中美断交,这些盟友夹在中间左右为难,不可能全力配合美国的亚太战略。没有盟友的支持,美军在西太平洋的戒备成本会更高,孤掌难鸣的滋味可不好受。 还有个现实问题摆在那,美军的装备和人员根本经不起长期高强度戒备。舰艇有部署周期,士兵需要轮换休整,频繁因为中国演训延长部署、加班加点,只会导致装备损耗加快、士兵疲劳作战,战斗力反而会下降。之前美军就出现过因为舰艇维护不及时导致故障频发的情况,要是再加上持续的戒备压力,后勤保障迟早会出问题。 归根结底,美国不敢跟中国断交,就是算清了这笔账。断交换不来任何好处,反而要让五角大楼天天围着中国的演训转,花钱费力还提心吊胆,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冲突。 保持外交关系,至少还有沟通的渠道,能减少误判,把戒备的强度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中国用一次次实打实的演训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也让美国看清了 “合则两利、斗则俱伤” 的现实,这种威慑力,比任何口头警告都管用,这也是美国不敢轻易撕破脸的根本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