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这招真狠,把中国都算计进去了! G7外长会议在加拿大魁北克落下帷幕时,联合声明重申了对朝鲜半岛完全、可验证、无逆转的无核化要求。这份文件直指平壤的核与导弹活动,呼吁国际社会加强协调施压。声明发布后,迅速在全球媒体传播开来,美国国务院借机强调盟友共识,韩国和日本也跟进表态。朝鲜方面对这类外部干预早已司空见惯,从上世纪90年代起,平壤就将核能力视为维护主权的底线选项。多年来,朝鲜官员通过各种渠道反复强调,周边军事部署和演习活动直接加剧了安全困境。此次G7表态被视为延续旧有模式,平壤选择在声明刚出炉的第二天作出回应,时机精准,显示出对国际节奏的敏锐把握。崔善姬的谈话通过朝中社公开发布,长达数千字,字字珠玑,直指要害。这不只是例行抗议,而是精心构建的政治叙事,将焦点从无核化转向外部威胁的指责。 崔善姬的谈话以正式外交口吻开场,直斥G7声明侵犯朝鲜宪法权利。她将“CVID”要求描述为单方面强制条款,完全忽略了平壤面临的外部压力。谈话中,她列举美国在韩国部署的反导系统和联合军演作为典型例子,这些被统统归入敌对核姿态范畴。萨德系统的雷达覆盖范围直达朝鲜境内,美韩“自由之盾”演习涉及数万兵力,模拟登陆和打击场景。这些细节被一一罗列,用以支撑论点:外部行动并非防御,而是蓄意威慑。崔善姬强调,G7的公报等于公开否定朝鲜的自卫选择,违背国际法基本原则。谈话进一步指出,无核化议题本应基于互信,却被扭曲成单向弃核要求,这在核不扩散体系中暴露了双重标准。有核国家保有数千枚弹头,却要求无核国家永世遵守规则。这种不公在国际舆论中并非孤例,许多观察者承认其合理性。平壤的回应不限于防御,它主动重塑叙事,将朝鲜定位为被迫回应的受害方。 这份谈话的深层意图不止于怼G7,它在时机和对象选择上透露出精明算计。11月14日正值中美战略竞争加剧,中国正通过多边机制稳定亚太环境。朝鲜的强硬表态客观上制造新紧张源头,迫使北京不得不介入协调,不管是公开劝和还是低调观察,都会消耗外交资源。平壤长期依赖中朝关系,此次声明虽未直接点名中国,却通过泛化“地区核威胁”概念,间接拉扯中方立场。中国一贯推动半岛无核化和停和机制双轨并进,但崔善姬强化“安全先行”逻辑,与“相向而行”原则存在细微偏差。这等于在测试北京的调解底线,试图将政策天平向理解朝鲜安全诉求倾斜。同时,声明营造出抗美阵线的模糊印象,在西方分析中,这被解读为东北亚对抗升级,与中国倡导的和平发展主题相悖。 平壤借此为自己在国际上多添筹码,模糊中朝在面对西方压力时的界限。这样的布局并非偶然,它源于对地缘格局的清醒认识,朝鲜知道,高调示强能放大自身声音,尤其在中美博弈的关键节点。 对比伊朗核协议,能更清晰看到朝鲜策略的独特性。2015年的JCPOA通过“行动对行动”模式实现突破,伊朗限制核活动,国际社会同步解除制裁,过程相对公平且可操作。协议框架下,伊朗接受 IAEA 监督,换取经济红利,这为多边谈判提供了模板。可朝鲜坚持“行动对前提”路径,要求美国先消除核威胁,这概念模糊且难以验证。美国不可能在平壤保有核武的情况下单方面拆除防御手段。崔善姬的谈话比伊朗当年更激进,直接将谈判大门设为死胡同,堵死了复制伊核模式的可能。这种差异根植于双方处境,伊朗有石油杠杆,朝鲜则更依赖核威慑作为生存保障。谈话暴露了平壤的战略焦虑,安全需求合理,但路径选择充满风险。国际社会若继续鸵鸟式回避,只喊口号而不触及根源,对话注定循环。承认安全关切不等于认可拥核,谈判需转向渐进方案,如探讨冻结测试换取部分制裁缓解。 朝鲜的核地位已成既成事实,2025年导弹试射频次增加,铀浓缩设施运行稳定,这让单纯施压失去效力。崔善姬的声明虽强硬,却也透露出深层困境:拥核虽保短期安全,却加剧孤立。G7的回应迅速跟进,美国重申决心,盟友加强情报共享。韩国边境巡逻强化,日本升级防御预算。这些连锁反应进一步压缩平壤空间。中国作为关键玩家,外交部多次重申双轨原则,呼吁各方克制。 这份声明的全球回响超出预期,联合国安理会讨论中,俄罗斯支持平壤立场,欧盟呼吁重启六方会谈。朝鲜借机巩固与俄朝伙伴关系,军事合作深化,这进一步复杂化美方策略。崔善姬的措辞虽犀利,却未关死对话之门,她强调尊重宪法是和平前提,这留有操作余地。国际观察者指出,G7的双标问题需正视,有核国家应带头裁军,以示诚意。平壤的回应虽加剧紧张,却也推动议题回归本质:安全与无核化的联动。东北亚大国间协调至关重要,中国的影响力在此显露无遗。朝鲜的这一招,表面狠辣,实则暴露脆弱,它考验着区域智慧的极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