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什么总想侵略中国呢?日本前首相石破茂给出了答案!在前段时间,日本前首相石破茂表示,当时日本对清朝发动甲午中日海战,从清朝掠夺了两亿三千万白银,才使得日本走向了明治维新的道路。 最近,日本右翼政客在钓鱼岛问题上小动作不断,防卫省又抛出“中国威胁论”新报告。 人们望着地图上那个夹在大陆与太平洋之间的狭长岛国,不禁追问,弹丸之地日本,为何百年间总对中国虎视眈眈? 其实,答案藏在历史的血痕里,也刻在现实的地缘焦虑中。 日本前首相石破茂曾直言:“甲午战争掠夺的两亿三千万白银,是日本明治维新的‘第一桶金’。” 这句话撕开了日本近代崛起的遮羞布。 所谓“脱亚入欧”的文明转型,不过是踩着中国的血肉完成的资本积累。 1894年丰岛海战的炮声,不仅击沉了北洋水师的战舰,更让日本尝到了“侵略获利”的甜头。 据《马关条约》记载,清朝赔付的2.3亿两白银,相当于当时日本4年财政收入的总和。 这笔钱被用来修建铁路、开办工厂、扩充军备。 更危险的是,这种“侵略-掠夺-崛起”的路径,成了日本的“战略惯性”。 就像赌徒尝到一次赢钱的甜头,便总想着再押一次更大的注。 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7年全面侵华,本质都是这种“赌国运”思维的延续。 石破茂的坦白,不过是用最直白的语言,承认了日本近代化的“原罪”。 日本的野心,也刻在生存的焦虑里。 这个面积仅37.8万平方公里的岛国,资源匮乏到“连喝口水都要看邻居脸色”。 石油99%依赖进口,天然气88%靠海外,连填海造陆的砂石都需要从中国进口。 二战时,日本因资源短缺被迫发动太平洋战争,最终惨败。 战后经济腾飞,依然要靠中东石油和澳大利亚铁矿石“输血”。 更致命的是地理威胁。 日本列岛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每年发生有感地震超1500次,火山喷发、海啸更是家常便饭。 科学家预测,受全球变暖影响,本世纪末日本沿海海平面将上升0.5-1米,东京、大阪等大城市可能被淹没。 对日本人来说,“寻找新家园”不是科幻,是切肤之痛。 中国大陆的广阔与丰饶,自然成了他们的“生存幻想”。 从明朝倭寇侵扰东南沿海,到近代“大陆政策”鼓吹“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本质都是想把生存危机转嫁到中国身上。 要么占领中国获取资源,要么将国民移民大陆,为自己留条“退路”。 日本的挑衅,还源于对“中国崛起”的恐惧。 明治维新后,日本用30年完成工业化,成为亚洲首个列强。 而中国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整整70年还在“救亡图存”的泥潭里挣扎。 这种“时间差”让日本滋生出“趁虚而入”的狂妄。 甲午战争时,清朝还在用冷兵器对抗坚船利炮。 九一八事变时,东北军“不抵抗”政策让日军轻易占领东北。 在抗战初期,中国军队装备落后到“拿大刀拼机枪”。 日本右翼分子总爱说“中国会威胁日本”,实则是怕中国一旦强盛,会清算当年的侵略罪行,更怕自己再无“趁火打劫”的机会。 二战结束后,中国展现了超越仇恨的胸襟。 不仅没处决日本战俘,反而用优待政策让他们接受改造后遣返。 还提供粮食、燃料,帮日本战后重建。 但日本右翼却把这份仁慈当软弱。 篡改教科书否认侵略,到参拜靖国神社,再到近年炒作“中国威胁论”,他们始终没学会“与邻为善”。 如今的局面已截然不同。 中国GDP超日本3倍,航母、隐身战机、高超音速导弹构成“钢铁长城”。 更重要的是,民族自信空前高涨,“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不再是口号,是捍卫主权的底气。 石破茂们或许还在做“甲午旧梦”,但现实是今天的中国,不会再给任何侵略者“赌赢”的机会。 正如国防部发言人所言:“如果有人执迷不悟,胆敢越线,我们必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从甲午掠夺到今日挑衅,日本的野心始终围绕一个核心,生存与扩张。 但历史早已写下注脚。 靠侵略掠夺的崛起,终是空中楼阁,以邻为壑的生存策略,只会自掘坟墓。 对我们而言,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复仇,是为了清醒。 和平不是求来的,是强出来的。 唯有把国家建设得更强大,把国防锻造得更坚固,才能让“日本觊觎中国”的剧本,永远停在过去。 居安思危,自强不息! 主要信源:(澎湃新闻——石破茂:审视“日本为何发动战争”非常重要 观察者网——石破茂回应中国对日本恢复免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