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据媒体报道,丹麦方面突然宣布了,支持欧方把被冻结的俄罗斯资产所产生的收益用于援助乌克兰。 先看丹麦过去在援乌上的硬动作。丹麦与荷兰、挪威一道推进F-16转交,丹方承诺的数量在十余架,训练从2023年启动,交付从2024年开始逐步落地。 火力层面,丹麦在2023年把19门法制155毫米卡车炮转给乌克兰;装甲方面,丹麦与德国、荷兰共同出资翻修并移交多批老式坦克,批次分散,维护和培训同步推进。 把视线拉到这次资产收益的用法上。欧方选择的是“用收益、不动本金”的路径,意在降低法律风险,丹麦此举属于支持这一做法,而非处置他国资产。 时间线更清楚一些。2024年起欧方设立收益通道,规模随市场波动,资金用途集中在弹药、维修、能源保障等项目,审核流程按季度滚动。 俄方态度很明确。俄方多次表态,若相关收益被用于援助乌克兰,将考虑对在俄境内的西方资产采取回应措施,手段包括限制、接管或司法程序。 把风险摊开看。丹麦在俄的直接资产不算多,但供应链和项目合作仍有交叉,一旦出现对等措施,可能波及丹麦企业的订单和设备保养周期。 再看丹麦自身的防务盘子。丹麦推进F-35列装、海上巡逻与空防值班同步展开,编制紧、任务多,越是小体量国家,越要把外部风险控制在可预期范围。 欧内协调也是一道门槛。收益分配、用途认定、结算周期,任何一环卡住,援乌的节奏都会被拖慢,丹麦如果站位过前,容易成为外界聚焦点。 对比美国的做法。美国更多落在军援、贷款担保和生产线扩容,资产议题争论持续,但在执行层面偏向装备到位、训练到位,避免法律拉扯过长。 落回核心问题。用收益看起来“不掏自家钱”,但牵涉金融信用和规则边界,一旦出现判例冲击,后续跨境投融资都会提高成本,丹麦也难例外。 现实场景可能是这样:援乌装备继续送,收益渠道同步推进;俄方若跟进回应,欧洲企业在俄的项目风险升高,丹麦需要预案来兜住工业和后勤。 所以,硬件援助是实打实的增量,资产收益是复杂的杠杆。丹麦不宜在杠杆端冲得太猛,稳住节奏、分摊风险,才是长期可持续的路径。 话说到这儿,结论很清楚:援助可以做,但账要算细,力度和节奏要合适,把握住可控边界,才不会给自己添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