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昨晚(11月17日晚)报道:“《亮点》周刊发表评论称,德国财长克林拜尔作

士气沉沉 2025-11-18 15:24:24

德国之声昨晚(11月17日晚)报道:“《亮点》周刊发表评论称,德国财长克林拜尔作为访问中国的德国黑红联合政府的首位部长,无疑是在走一条危险的外交钢索,而他此行,更是对执政联盟对华战略的严峻考验。 《柏林晨报》指出,要想同中国开展对话,必须认清一个苦涩的事实:德中经济实力的对比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联邦德国的重要性正在下降’。在解决对华依赖问题之前,任何同北京的对话都难以产生实质意义。” 德国自毁长城,纯属咎由自取。德国财长访华被本国媒体视为“危险外交钢索”,这映射出德国自陷困境的根本问题:内部内耗严重,战略上盲目追随美国。在三四年的时间里,德国工业4.0的愿景因政策混乱和外部依赖坍塌为工业0.4的现实。 这种看似矛盾的反应,恰恰揭示了德国当前对华政策的撕裂与迷茫。克林拜尔,这位自民党(FDP)的领导人,代表着联合政府中更偏向经济务实的声音,他需要为德国庞大的工业体系寻找出路,需要为那些在中国市场深耕多年的德国企业争取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 然而,他身后的执政联盟却并非铁板一块。绿党主导的外交部不断强调人权与价值观,主张对华采取更严厉的立场;而社民党(SPD)出身的总理朔尔茨则试图在两者之间寻找一种微妙的平衡。 这种内部持续的拉锯战,使得任何一位访华的部长都像是在钢丝上跳舞,每一步都可能踩到盟友的雷区。所谓的“危险”,并非来自中国,而是源于柏林永无休止的内部政治缠斗。 《柏林晨报》那“联邦德国重要性正在下降”的论断,听起来刺耳,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这背后是经济硬实力的此消彼长。 曾几何时,德国凭借其强大的制造业、精密的机械和顶级的汽车工业,在全球经济版图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如今,情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德国自身正深陷能源成本高企、通胀压力和产业链外迁的泥潭,传统的工业优势正在被一点点侵蚀。 反观中国,不仅在电动汽车、电池技术、可再生能源等未来产业领域实现了弯道超车,更拥有一个任何跨国企业都无法忽视的庞大统一市场。 德国的大企业,比如大众、巴斯夫、西门子,用真金白银在中国持续加码投资,这本身就是对“去风险”口号最有力的反驳。当经济实力发生逆转,外交话语权的天平自然会倾斜。德国媒体此刻的清醒,恰恰反衬出其政治决策的滞后与混乱。 更让人玩味的是,德国的这种战略困境,很大程度上与其盲目追随美国的步调密不可分。从俄乌冲突中,德国牺牲自身经济利益,率先切断廉价俄罗斯能源,到在对华政策上,华盛顿不断兜售“脱钩断链”的理念,德国似乎总是那个最听话的“好学生”。 美国提出的“去风险”,本质上是在不引发经济剧烈动荡的前提下,削弱中国供应链的韧性,将关键产业链重新拉回西方阵营。 德国政府积极响应,却在执行层面发现根本无从下手。因为德国的经济命脉,早已与深度绑定。强行“去风险”,无异于一场经济上的自残。 这种既要维持美国盟友的“政治正确”,又舍不得中国市场的“经济红利”的矛盾心态,让德国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它既想当那个维护西方价值观的“道德模范”,又想保住“世界工厂”最大客户的身份,结果可能两边都讨不到好。 克林拜尔的这次访问,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德国当下的全部窘境。他带着促进经济合作的任务而来,却要背负着“战略考验”的沉重包袱。 他想谈公平竞争,但德国政府内部却在不断制造新的不确定性。他试图在复杂的局势中为德国经济寻找一丝喘息的空间,却发现脚下的路早已被自己人设置的障碍弄得崎岖不平。 这根所谓的“外交钢索”,并非中国架设的,而是德国自己用内耗和战略短视编织而成。当内部的矛盾无法调和,当外部的战略自主权拱手让人,所谓的“长城”自然也就不攻自破了。 一个国家的衰落,往往不是源于外部的强大压力,而是始于内部的自我消耗和战略方向的迷失。德国如今的局面,正是这句话最生动的注脚。 当政治口号压倒了经济理性,当盟友的意志凌驾于自身利益之上,前方的道路注定会越走越窄。 那么,问题来了,面对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德国究竟应该继续在这条危险的钢索上摇摇晃晃,还是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位置,找回那份曾经让世界瞩目的战略定力与务实精神呢?这或许才是柏林真正需要回答的问题。

0 阅读:76

评论列表

不看回复

不看回复

2
2025-11-18 17:01

这种法西斯国家,中国应该不予理睬,断交。

士气沉沉

士气沉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