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据多家媒体报道,有关方面突然宣布了赴日旅行风险提醒上调。 从现场画面看,今年元旦能登半岛那场7.6级地震把房屋、道路和港口一起震得动不了,石川县多地停电、交通中断,铁路和航班临时取消。类似情况在2018年北海道地震也出现过。对照国内的出行习惯,很多人订好机票就觉得稳了,但在日本遇到这类突发情况,行程很容易全盘打乱。提醒不是口头程序,它对应的是现实中的不确定。 继续看具体规定,日本对刀具、无人机、处方药、电子烟液等入境携带有明确限制,机场安检和街头盘查都很严格。东京、大阪的热门区对航拍几乎是禁区。比起国内的通行经验,到了当地照旧拿出来用,几分钟就可能被警员带走做笔录。风险提示里常写“遵守地方法规”,这不是重复,是怕大家吃硬亏。 接着说治安细节,日本总体犯罪率不高,但游客容易遇到的坑不少。东京新宿、涩谷近年警方向路边“拉客”加大整治力度,宵夜时段纠纷上升。游客被引导进店后产生高额消费,报警处理耗时长。翻到邻近国家的数据,也有类似套路,但在日本语言障碍更明显。提醒里提“少去灰色地带”,就是让行程更可控。 关于食品和产地标识,福岛处理水排海从2023年8月开始,东京电力和国际机构在持续发布监测数据,但市场端的标识和产地信息需要看得更细。很多人第一次去只看品牌不看产区,买到不想要的商品,再发生退换纠纷。国内商超的习惯用在当地不适用,提前了解能少走弯路。风险提示强调“注意信息差”,核心在这。 天气这条线也不能忽略。日本台风活跃期集中在7到10月,JR列车和航班经常因风雨临停或改点,山区自驾在暴雨里落石和塌方概率更高。国内长途出行多按小时安排,到日本靠左行驶、交通规则差异又增加了难度。把这些变量加入行程,风险提示的分级就好理解了。 医疗花费是很多人没算清的一笔。滑雪季北海道每年都有骨折、扭伤案例,送医、拍片、住院,账单往往让人当场沉默。国外急诊费用高、支付方式复杂,没有提前准备保险和预案,最后只能自己兜着。拿国内就医的经验去对比,会误判成本。提醒里写“完善保障”,不是形式,是实际需要。 再说通讯和定位。地震、台风后移动网络拥堵,景区信号盲区不少,团队分散时人找人很费劲。把行程、集合点和应急联系人写清楚,是最稳妥的方案。和国内的团建、同城活动不同,到了外地网络状态和语言环境都在变。风险提醒提“保持联系”,直接对应这点。 行程自由度也要有下限。日本不少神社、古迹对开放时段、拍摄范围有严格规定,违禁会被劝离甚至罚款。把“随便看看”搬到那里,冲突就出来了。提醒里的“遵守秩序”,是帮助大家减少和管理方的摩擦。 买东西也别大意。退税柜台排队时间长,手续不全会被拒。部分店铺只接受特定支付方式,结账速度慢,赶场时更容易出错。国内移动支付一把梭,在日本要切换到卡、现金和店家系统。风险提醒列出“财物保管、支付安全”,是针对真实流程的。 还有语言。很多人靠翻译软件,遇到执法或医疗场景就立刻不够用。词不达意导致误解升级,时间成本飙升。提醒强调“提前准备基本表达”,关键时刻能少走弯路。 回到开头那句话,有人说这是“随口一提”。从地震、天气、出入境到医疗、通信,这些都是摆在明处的变量。提醒提高级别,是把这些变量叠加后的结果。有人要去,这是个人选择,但别把客观风险当作情绪问题。 最后一句放在这儿:自己决定的行程,自己先做好方案;真遇到情况,先按当地程序走,保持联络,把信息报给家人和同行。别轻视提醒,别忽略准备。把安全放在前面,其他才有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