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31岁的阎锡山,娶了14岁的小妾,洞房之夜,阎锡山对小妾说:“你只负责传宗接代,我不会喜欢你的,我只爱我的原配夫人!”事后,他便溜进了徐竹青的房间。 1960 年台北阎锡山葬礼上,徐竹青抚着刻有两人名字的墓碑落泪,无人提及 14 年前病逝的许兰森。 那个 14 岁嫁入阎府、为阎锡山生了 5 个孩子的女人,连被悼念的资格都没有,成了他情感里的透明人。 阎锡山的一生,对徐竹青是患难与共的深情,对许兰森,却只剩冰冷的利用与遗忘。 1902 年,20 岁的阎锡山还只是山西五台县的普通青年,经父母安排迎娶徐竹青。 徐竹青年长他两岁,出身大户却无骄气,婚后包揽家务,对公婆孝顺有加,阎锡山对她颇有好感。 那时阎家靠小生意度日,后来生意惨败欠下巨债,全家被迫逃往外地躲债,日子过得艰难。 徐竹青变卖自己的嫁妆补贴家用,夜里照顾生病的婆婆,白天帮阎锡山打理杂事,从无一句怨言。 这份患难中的扶持,成了阎锡山对徐竹青一生偏爱的起点,他常说:“竹青是我的定心丸。” 1909 年阎锡山在太原崭露头角,从新军标统逐步晋升为山西都督,成为 “山西王”。 地位变了,他对徐竹青的态度却没变,依旧凡事与她商量,外出赴宴总会提前告知归期。 阎府的大小事务,他都交给徐竹青打理,对她的信任远超旁人,两人的感情在平淡中愈发深厚。 可结婚十多年,徐竹青始终没能怀孕,这在 “无后为大” 的年代,成了阎家的心病。 阎锡山的父母天天在他耳边念叨 “纳妾续香火”,他起初坚决拒绝:“有竹青在,没孩子也无妨。” 徐竹青看着公婆焦虑的样子,又想到阎家香火传承,主动找阎锡山谈心:“为了阎家,你娶一房吧。” 她甚至提出亲自帮阎锡山挑选女子,只求对方温顺懂事,不破坏家里的和睦。 在父母催促与妻子劝说下,阎锡山终于松口,1914 年,14 岁的许兰森被选中嫁入阎府。 新婚当天,许兰森按照规矩改姓徐,对着徐竹青恭恭敬敬行跪拜礼,喊了一声 “姐姐”。 可阎锡山从始至终没给过她好脸色,新婚夜那句 “只负责传宗接代”,彻底击碎了她的期待。 婚后的许兰森活成了阎府的 “生育工具”,阎锡山只在需要她怀孕时才去她的院落。 1915 年许兰森生下第一个儿子,阎家上下欢天喜地,阎锡山却只淡淡看了孩子一眼就走了。 更残酷的是,徐竹青定下规矩:所有孩子必须喊她 “娘”,喊许兰森 “姨娘”。此后十几年,她又接连生下 3 个儿子 1 个女儿,可阎锡山对她的态度,始终冷淡得像陌生人。 1930 年中原大战阎锡山战败,逃往大连避难,许兰森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随行。 在大连没有了阎府规矩的束缚,许兰森终于敢和孩子亲近,夜里偷偷告诉他们自己是亲妈。 孩子不懂事,渐渐改口喊她 “妈妈”,这短暂的温情,成了许兰森一生中少有的光亮。 1931 年阎锡山返回山西,最小的儿子当着徐竹青的面喊了许兰森 “妈妈”,彻底引爆矛盾。 徐竹青气得摔碎茶杯,阎锡山没护着许兰森,反而训斥她 “不懂规矩”,让她给徐竹青道歉。 徐竹青心灰意冷回了老家,许兰森在阎府的日子更难熬了,阎锡山几乎不再踏足她的院落。 1935 年,阎锡山以 “乡下清静” 为由,把许兰森安排到城外的小院居住,变相隔绝了她与家人的联系。 小院里只有一个老仆照顾她,许兰森每天坐在院子里看着墙上的 “福” 字刺绣发呆 —— 那是她怀第一个孩子时绣的。 长期的孤独与抑郁压垮了她的身体,她开始频繁生病,却很少有人来看她,连阎锡山都没去过几次。 1946 年,46 岁的许兰森在小院里病逝,阎家对外只宣称她 “突发脑溢血”,草草办了葬礼。 阎锡山全程没露面,只是派管家去处理后事,连一块像样的墓碑都没给她立。 许兰森的孩子们想送她最后一程,却被阎锡山拦下:“安心读书,别为不相干的人分心。” 1949 年阎锡山逃往台湾,只带了徐竹青,把许兰森的骨灰留在了山西,连一句交代都没有。 在台湾的日子里,阎锡山与徐竹青相互扶持,生活平淡却安稳,他偶尔会提起孩子,却从未提过许兰森。 1960 年阎锡山病逝,徐竹青按照他的遗愿,将他安葬在台北阳明山,墓碑上只刻了两人的名字。 十年后徐竹青去世,与阎锡山合葬在一起,两人的墓前常有后人祭拜,香火不断。 而许兰森的墓,早已淹没在山西的荒草里,连她的名字,都很少有人记得。 如今,提起阎锡山的婚姻,人们只知道他与徐竹青的 “深情”,却忘了那个在深宅大院里默默枯萎的许兰森。 她的悲剧,是旧社会女性的缩影 —— 没有爱情,没有尊严,连存在过的痕迹,都被轻易抹去,只留下一段无人知晓的血泪往事。 主要信源:(濮阳网——发妻不孕,他却坚持不纳妾,岳父亲自献上少女后连生5胎!)

火山
孩子们也是一群糊涂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