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新加坡联合早报突然发文称,中日双方如今都是骑虎难下,需要更大的政治智慧来稳住局面。 我更愿意把话说透:中方目标清晰、节奏稳定,日本那边才是真正卡在中间,动静越大,掣肘越明显。 先看账本。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中日贸易额依然超过3000亿美元,规模虽有回落,但体量摆在那儿。日本车企、零部件和高端设备对中国市场与配套链条的依赖度并没有根本变化。对照国内一些“脱钩”口号,这个落差本身就说明,日本很难做出与经济现实相冲的选择。 再看军力部署的节奏。日本确定引进“战斧”巡航导弹,最早2025年开始接装,同时在西南方向持续加码导弹与警戒力量。与之对应,中方在东海维持常态化巡航,按既定计划推进远海训练。据日方统计,2023年中国海警在相关海域执法天数刷新纪录。两边对比,一个在追赶,一个在守住节奏。 地点细掰更清楚。日本在与那国岛、石垣岛、宫古岛等地新设或加强驻防,强调所谓“岛链防务”。中方则是辽宁舰、山东舰多批次出西太训练,空海联合行动频次提升,科目更实。两条线清晰:日方想抬档位,中方在稳步提升常态化能力。 经济回到企业层面更直观。日本多家龙头在中国有完整销售与服务网络,不少零部件环节深嵌工厂协作链。2023年双边贸易下滑,但订单与产线迁移并未出现断崖式变化。中方持续强调按规则开展合作,这种确定性,对比日方反复横跳,更能稳住企业预期。 舆论动向也能当风向标。日本一些政客高调放话,议题密集更像对内表态和对外配合。中方回应点到为止,强调底线与规矩,避免被带节奏。两种节奏叠加的结果,就是日本内部压力在回流。 时间轴往前推,日本在2022年至2024年不断上调防务投入、扩充相关装备清单,试图形成所谓“反击能力”。但财政约束、工业产能与人员补充并不能一蹴而就。对照之下,中方装备更新与训练强度保持连续性,梯次推进更可持续。 海上态势最能检验执行力。东海现场,海警、渔政、海监等力量协同愈发成熟,执法程序与通传机制越来越顺。日本海上保安厅面临船只寿命、维护成本与人手压力,强度一上去,消耗就更快。 风险控制上,中方把经济与安全分开处理:经贸按规矩办,海上按法律办,涉敏问题按既有沟通渠道办。日本若在外部施压与内部诉求间来回切换,摩擦就容易叠加,成本最终落回自身。 对外表述层面,中方强调不寻求对抗,但绝不回避问题。日本若继续在军事加码与经济依赖之间两头拉扯,外部压力与内部现实会越来越拧。 连到地区层面,航行安全、渔业季节性冲突、海底电缆与能源线路保护,这些具体事项都需要稳定的沟通与自我约束。谁能提供稳定预期,谁就更容易掌握主动。 说到底,稳定不是口号,是一连串可核验的举动。该巡的巡,该训的训,该谈的谈,该办的办。 把路走实,声音就不必大。中方按节奏走,日本能不能从喧嚣里回到盘面,考验的不是话术,而是兑现度。
新加坡联合早报今日刊发“下午察:中国下一步打出‘琉球牌’?”一文写道:“中日关系
【9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