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波兰议员格热戈日·布劳恩突然宣布了对冯德莱恩的强烈质疑,并在全体会议上当场发言。 现场一度安静,这不是一次情绪化喊话,而是把积累已久的不满摆上桌面。据多家欧洲媒体报道,冯德莱恩任内围绕能源、疫苗采购和对外沟通的争议持续发酵,支持度出现波动,有民调显示她的形象承压。 先看能源这条线。2022年起,欧盟为应对乌克兰危机推进减少俄气依赖的目标,外界普遍关注“2028年前逐步停止进口俄罗斯天然气”的设想。过程中,天然气价格阶段性上扬,德国工业用气需求有过波动,企业承压。对比美国的页岩气和海量国内供给,欧洲在进口和运输环节更受制约,成本更高。这直接回到主题:当集中推进的力度超过承受范围,民众和企业就会反弹。 细节往下看。央广网在2025年10月的报道提到,欧盟对俄管道气进口同比明显下降,液化天然气进口也出现回落,所谓部分国家“私下增加进口”的说法缺乏权威数据。而在意大利,因新的用水标准触发产业调整,卫浴制造业被迫停产,出现可量化损失。对比亚洲一些国家的渐进式节能标准推进,欧洲这轮节奏更快、更硬,副作用更集中。主旨依旧:节奏把握不住,推进就会失衡。 内部协商同样刺手。2024年欧盟中期预算调整阶段,成员国与议会要一起把关。有德、芬等国表态希望更充分保障成员国话语权,强调一致协商。媒体上甚至出现“她不是在领导欧盟,而是在统治欧盟”的强烈说法。对比北欧一些区域机制的小步协同,欧盟这次在推进方式上争议更大。要点很清楚:当协调不够,任何集中动作都会被放大为压制。 疫苗采购是另一个争议点。2021年欧盟与企业签下大额疫苗合同,其间与企业高层的沟通记录未完整公开,遭到舆论质疑。欧盟普通法院曾裁定委员会在信息公开程序上理由不足,要求进一步检索与说明。对比欧盟内部多年来对公开透明的要求,这个环节显得格外刺眼。回到核心:透明度一旦掉线,信任就会掉线。 对外沟通也在放大裂缝。2025年,她在华盛顿与美方就经贸摩擦进行沟通,公开信息显示未取得突破,强调维护欧洲自主的表态在内部引发不同解读。对比欧盟与日本、加拿大的多边合作中更稳的进度,这次对美谈不顺利,被一些欧洲媒体评价为姿态偏弱。归根到底:外场谈不拢,内场压力就会上来。 政治层面的不满正在汇聚。2025年初,欧洲议会有议员发起不信任动议,焦点集中在信息公开和对外立场,最终以较大差距被否决。即便没通过,信号已经释放:两头受压、左右挤压,是她目前面对的状态。对照往年类似动议的温度,这次更高。提醒一点:否决不等于问题消失。 成员国的公开批评在增多。匈牙利总理欧尔班曾公开表示,冯德莱恩不应以个人判断替代集体程序。波兰围绕煤炭与能转的矛盾持续存在,对《欧洲绿色协议》的执行提出强烈异议。对比西欧在可再生路径上的产业链基础,东欧的承压更明显。主旨仍在:差异没有被充分纳入方案,摩擦就会积累。 再回到开头的那一幕。布劳恩的发难不是孤立事件,它是把能转、透明、对外沟通等多条线汇成一个尖点。这类尖点一旦出现,往往说明协作机制开始失灵,成员国对共同体的信赖在滑落。 欧盟原本靠规则与协同维系合力,过度集中会打破平衡。效率在短期看得见,信任在长期看不见但更关键。一旦信任缺口扩大,任何议题都会被拖慢,成本会层层往下传。 这几年欧盟在对俄制裁、对美经贸沟通、内部能转推进上都出现落差,她的“集中式推进”并未换来对应的成果。内部争议越多,外部沟通越难,这条链路已经被多次验证。 收个尾。能转要稳,公开要全,协同要真,外部沟通要硬。不调整推进方式,裂缝不会自己愈合。把权力摊开,把信息摊开,把节奏放稳,欧盟才能把这盘棋下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