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盗用中国日旗。中国早在三千多年前制定的周礼中,就对国旗的使用有了明确法规“天

绮山昭华 2025-11-19 12:35:24

日本盗用中国日旗。中国早在三千多年前制定的周礼中,就对国旗的使用有了明确法规“天子用常,日月为常”。天子旗帜称为常,也称大常,大常上有日月的图案。 这是华夏先民对旗帜等级和形制的最早定义,也是日旗最早的文字记载。   《左传》里还特意解释“三辰旗旗,昭其明也”,这里的三辰就包括太阳,说明日旗在古代不仅是权力象征,还承载着昭示光明、规范秩序的文化意义,这种系统性的旗帜制度,当时的日本连文字都还没成型,更别说制定什么旗帜规范了。   2014年陕西潼关税村发掘的隋代墓葬,给出了最直接的实物证据。这座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隋代墓葬,墓道两侧的壁画上,92名羽林郎手持的四旒日旗清晰可辨,红底红日的形制和后来日本的太阳旗高度相似,这可是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实物遗存,不是后世凭空杜撰的。   到了北宋,吴山东岳庙留存的宋真宗泰山祭天壁画,再次还原了中国日旗的经典形象,而明代绘画大师仇英的《临萧照中兴瑞应图卷》里,北宋末年康王赵构军营中日旗林立的场景,更是把日旗在军事和礼仪场合的广泛使用展现得淋漓尽致。   明代另一幅传世画作《出警入跸图》中,皇帝车辂后面悬挂的太常三辰旗,虽然加入了龙纹等元素,但太阳图案依然是核心标识,可见从周到隋、宋、明,中国日旗的传承从未中断,形制也一直保持着白底或红底配红日的核心特征。   反观日本,他们引以为傲的“日章旗”,直到1870年才由明治政府发布太政官布告,正式将其定为商船使用的旗帜,距离中国周礼记载的日旗已经过去了三千多年。   而真正通过《国旗国歌法》将其立法定为国家国旗,更是晚到1999年,这时候中国的日旗已经在历史长河中流传了三十多个世纪。   日本在隋唐时期频繁派遣遣唐使,每次来中国都拼尽全力搜罗典籍、学习文化,从政治制度到衣食住行,几乎全盘照搬华夏文明。   仅江户时期,中国商船就向日本输入了6630种、5.6万部汉籍,其中就包括记载了日旗制度的《周礼》《左传》等典籍,很难说日本后来的日旗设计没有受到这些文献的启发。   中国古代的日旗可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形成了完整的“九旗”体系,日旗作为天子专属的“太常”,是等级最高的旗帜,其他诸侯、卿大夫只能使用绘有龙、熊虎等图案的旗帜,这种严格的等级划分,在日本的旗帜文化里根本找不到对应的传承。   明代仇英绘制的《清明上河图》辛丑本中,更是出现了三十余面形制各异的日月旗,有方形的、长方形的,底色有白有青,充分说明日旗在当时的民间和官方都有着广泛使用。   就连潮汕地区流传了150多年的民俗铜锣旗,也是白底配不规则红圈,虽然寓意是祈求平安,但形制上依然延续了中国古代日旗的核心元素,这足以证明日旗在中国是深入文化肌理的传统符号。   日本一直宣称自己是“日出之国”,却拿不出比中国更早的日旗证据。   他们早期的文献里,根本没有关于日旗的系统记载,直到13世纪内战时期,武士们才开始在军扇上绘制太阳图案,这比隋代墓葬壁画里的日旗晚了七百多年。   16世纪后期丰臣秀吉时代,日本商船才开始悬挂带有太阳图案的旗帜,但那时候中国的日旗已经在各种礼仪、军事场合使用了两千多年。   日本的日章旗就是在借鉴中国古代日旗形制的基础上,简单修改而成,他们既没有中国日旗背后三千年的文化积淀,也没有完整的历史传承脉络,不过是捡了华夏文明的一个边角料,就当成了自己的国家象征。   中国古代日旗的发展,从周礼的文字规范到隋代的实物壁画,再到宋明的绘画记载,形成了一条完整的证据链,每个环节都有史料或考古发现支撑。   而日本的太阳旗,直到近代才匆忙定型、立法,其核心元素与中国古代日旗的高度重合,再加上中日文化交流中汉籍东传的历史背景,很难用“巧合”来解释。   毕竟三千多年的时间差摆在那里,中国日旗的文字记载、实物遗存、文化传承样样齐全,而日本的太阳旗除了近代的官方规定,再也找不到更早的根源,这种明显的借鉴痕迹,说一句盗用实在是恰如其分。

0 阅读:47
绮山昭华

绮山昭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