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中日一有冲突的时候,在中国的日本人没听说抢着回日本的,起码表面上看,依然该干嘛干嘛。 其实答案很实在,不是他们不想回,是真没必要回,这里的日子比在日本还舒服安稳,犯不着折腾。 这些在华的日本人,大多不是来旅游的过客,都是把家安在了这里,光上海一地就稳稳扎着五万二的日本人,比北京、广州、深圳的总和还多,每三个在华日本人里就有一个选在上海过日子。 他们把古北、虹桥、金桥这几处改造成了浓缩版的 “小东京”,走在古北的黄金城道上,日文招牌比英文还密集,日式居酒屋挨着本帮菜馆,超市货架上一半是纳豆、清酒这类日货,连物业都得会说日语、行鞠躬礼,夸张点说,在这儿不会中文反而像个外人。 他们的根早就扎进了这片土壤,工作、家庭、社交圈全在这儿盘根错节。上海的日资企业已经突破一万家,长宁区近四分之一的外资企业都是日企,从半导体研发到跨境电商,全是技术密集型的核心业务,65% 的在沪日本人都是这些企业的商务人士及其家属,白天在陆家嘴开着会,晚上回古北的家,工作生活无缝衔接。 而且在这儿挣钱是真不少,上海人的平均月薪大概 1.2 万,日本人的平均月薪能到 1.54 万,高出近三成,就算是普通的高级技术岗,月薪也能摸到 1.5 到 2 万,中高层管理者更是直接站上 2 到 3 万的台阶,有些从日本来的技术工人,在这儿当车间主任年薪能拿到 40 万,这在老龄化严重、岗位竞争激烈的日本可不是容易事儿。 更贴心的是,不少日企还给住房补贴、交通补贴,等于变相降低了生活成本,拿着高工资花着舒心钱,谁愿瞎折腾。 生活上的便利更是把 “舒服” 俩字刻进了日常。上海的日料店密度比东京新宿某些街区还高,从 30 块的拉面到 1500 块的怀石料理,步行五分钟准能找到,还大多是日本人亲自经营,味道跟本土没差。 配套设施更是全方位 “贴脸服务”,社区医院有日语翻译,24 小时药房配着日语员工,地铁站加了日文标识,有些商超甚至能直接用日元结算。 金桥有对住了七年的日本夫妇,妻子中文就会 “你好”“谢谢”,孩子读日本人学校,每周去日系超市花 1200 块采购,出门看日文标识,吃饭用日文点外卖,生病去有翻译的医院,完全不用融入本地也能活得顺风顺水。这种 “自给自足” 的生活圈,早把他们的日子焊在了这里。 再看所谓的冲突节点,远的不说,2012 年钓鱼岛事件那阵,在华日本人数量刚好处于 15 万的高峰,之后虽然总数略有下降,但核心聚居区的规模一点没缩水,根本没出现过抢着回国的场面。 毕竟对他们来说,回日本可不是买张机票那么简单,要放弃打拼多年的事业、稳定的收入,还要离开已经建立的家庭和社交圈,回到那个职场规矩繁琐、生活成本高的本土,实在不划算。 日本演员矢野浩二在这儿扎根 25 年,从 “鬼子专业户” 做到家喻户晓,娶了重庆妻子,早把中国当成家,公开说 “永远支持一个中国”,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 更关键的是,中国的包容度和生活节奏太对他们胃口,不用天天对着前辈鞠躬哈腰,也不用被复杂的敬语规矩捆着手脚,还能享受移动支付、外卖速达这些比日本还便捷的服务。 2025 年上海办的日本浮世绘展览,首周门票就卖了 2000 万,中国年轻人对日本文化的热情肉眼可见,这种氛围让他们活得更自在。 反观日本本土,人口连年减少,2023 年常住人口已经跌到 1.24 亿,老龄化严重,职场压力大,回来未必能比在华过得滋润。 既然这儿有高收入、稳生活、全配套,还有不用重新适应的舒适圈,就算中日有摩擦,他们也犯不着放下好日子往回跑,该上班上班,该逛居酒屋逛居酒屋,毕竟日子是自己的,折腾没有任何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