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于敏回到家,妻子眼神冰冷陌生,“大叔,你找谁”?于敏转头看向身后,喉

轩叔观察 2025-11-19 16:13:36

1962年,于敏回到家,妻子眼神冰冷陌生,“大叔,你找谁”?于敏转头看向身后,喉头哽咽,你叫我大叔?[黑线] 她差点没认出自己的丈夫,1962年的一天,当于敏终于踏进久违的家门,妻子孙玉芹看着眼前这个风尘仆仆,面容沧桑的男人,眼神里充满了陌生,迟疑地开口问道,“同志,您找谁?” 于敏瞬间愣住,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正是日后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的于敏,而这一别,背后是长达二十八年的默默付出。 1951年,经人介绍,24岁的于敏认识了保育员孙玉芹,两人性格相投,很快结了婚。 婚后,于敏原本计划出国深造,还鼓励妻子一起学英语,共同规划未来,但国际局势变化,一项特殊的国家任务找到了他。 于敏默默收起了出国的行装,开始收拾简单行李,准备去一个不能告诉任何人的地方。 孙玉芹不清楚具体任务,但从丈夫坚定的眼神和欲言又止的叮嘱中,明白了他肩负着重任,她默默烧掉了自己为留学准备的英语笔记,用这个举动表达了支持。 于敏经常消失在家中,常常十天半个月也回不了一次,家庭的全部重担落在了孙玉芹肩上。 于敏每月200元左右的工资全部交给妻子,孙玉芹精打细算,维持着小家运转,还坚持步行几里路,二十七年如一日地去邮局给于敏的婆家寄生活费。 于敏甚至要从家中微薄的积蓄里暂借,并认真写下借条承诺归还,这些特殊的借条,被孙玉芹细心保存下来。 958年一个寒冷的冬夜,孙玉芹即将生产,阵痛袭来时身边空无一人,她强忍疼痛,先把年幼的女儿托付给邻居,然后独自顶着寒风,踉跄着走向医院。 听着其他科研人员家属诉说独自带孩子看病的辛苦,孙玉芹从不抱怨,她总是鼓励大家,说国家强大不仅靠前线奋斗的男人,也靠后方坚持的女人。 她自己更是如此践行,上班时,她甚至曾用绳子把孩子暂时安顿在身边,只为同时兼顾工作和家庭。 他曾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在高耸的铁塔上作业,甚至数次因过度劳累晕倒,在生死线上挣扎。 1967年6月17日,罗布泊上空一声巨响,震惊世界,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氢弹技术的国家。 直到1999年于敏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时,他的家人才完全明白他一生奋斗的事业有多么重要。 于敏常说,他的荣誉勋章,有妻子孙玉芹一大半功劳,是妻子55年如一日的理解,支持和承担,才让他能全心投入国家最需要的事业。 2012年,孙玉芹因病去世,于敏悲痛万分。晚年他常常自责,认为自己给妻子的陪伴太少,让她过度劳累。 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后方的整片天,致敬我们伟大的祖母 “我父亲也是那一代的科研工作者,我太了解这种生活了,‘所谓的岁月静好,真的是因为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于敏院士他们是国家的脊梁,而像孙玉芹先生这样的家属,就是这些脊梁最坚实的依靠。她们牺牲了自己的事业和梦想,默默无闻,同样功不可没。” “最让我触动的是那张借条,‘一百二十块钱,在那个年代是巨款啊,孙玉芹女士不仅毫无怨言地支持,还细心珍藏借条。” “这个故事应该写进教材里,它告诉我们,什么是家国情怀,什么是责任与担当,‘比起流量明星,于敏,到了升华,这才是最珍贵的。” “作为年轻人,初看这个故事感觉像另一个世界的事,但仔细想想,这种精神在今天并不过时,我们这代人可能不需要隐姓埋名,但在自己的岗位上精益求精,对家庭负责任,对社会有贡献,其实就是这种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 “孙玉芹女士展现了女性惊人的韧性和力量,她本可以有自己的留学梦和事业,但为了丈夫的理想,国家的需要,她选择了另一种形式的伟大,” 在当今时代,我们普通人最应该从他们身上继承和发扬的核心精神是什么?是“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是“择一业终一生”的极致专注,是夫妻间“无条件支持”的深厚情义,还是其他更珍贵的品质? 信源:史学调查室

0 阅读:33

评论列表

朱五哥

朱五哥

1
2025-11-19 17:40

于敏的婆家?写的啥玩意儿

轩叔观察

轩叔观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