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问“回去过年吗?”,我脱口“看情况”:成年人的体面,藏在干瘪的荷包里! “今年过年还回来不?”电话里妈妈的声音带着期盼,我握着手机的手突然收紧,喉咙发紧,半晌才挤出一句“看情况”。挂了电话,盯着屏幕上弹出的春运购票提醒,心里像压了块石头——不是不想回,是兜里的钱,撑不起一场体面的团圆。 出来打拼一年,工资条上的数字没怎么涨,开销却像滚雪球。房租、通勤、三餐、人情往来,每个月刨除固定支出,能存下的钱寥寥无几。眼看春节临近,回家的成本像一笔明明白白的账单:往返路费小一千,给爸妈买年货得备上两份像样的礼物,亲戚家的小辈们等着红包,同学聚会的开销也少不了。不算不知道,一算才发现,半个月的工资可能都撑不起这趟“团圆之旅”。 我不是没想过硬着头皮回去。想起小时候,过年是穿新衣服、吃妈妈做的红烧肉、和兄弟姐妹抢红包的热闹;想起去年没回,妈妈在电话里说“年夜饭少了双筷子”,语气里的失落藏都藏不住。可一摸钱包,再想想明年还要交的房租、要还的花呗,那份归心似箭,就被现实浇了冷水。 身边不少朋友都有同款纠结。有人说“再等等,看看月底能不能发奖金”,有人直言“今年不回了,省点钱给爸妈打个大红包”,还有人抱着侥幸心理“买候补票,能抢到就回,抢不到就原地过年”。成年人的世界,哪有“看情况”的随心所欲,不过是“没底气”的委婉说辞。我们怕的不是路途遥远,而是面对家人期盼的眼神,掏不出像样的心意;怕的不是过年孤单,而是让父母察觉到自己在外的窘迫。 其实爸妈从来没盼过我们带多少钱回家,他们盼的是一家人围坐一桌,吃顿热乎饭,聊聊一年的家常。可我们总想把最好的都给他们,想让他们知道“我在外过得很好”,想让这份团圆少点遗憾、多点体面。这份体面,藏在给爸妈买的保暖内衣里,藏在给小辈们厚实的红包里,也藏在我们不愿让家人操心的逞强里。 离春节越来越近,钱包依旧干瘪,但归心却越来越浓。或许最后还是会咬咬牙买张票,哪怕礼物简单点、红包少装点,能陪在爸妈身边,就是最珍贵的团圆。毕竟,钱可以慢慢赚,但父母的牵挂,等不起。你今年,打算回家过年吗? 迷哥创作分享[比心]。根据路人对话“回去(过年)吗?”创作。 过年问问题 过年说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