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高市早苗19日发文说:“今天我特别感受到了地方政府的努力和愿望,包括向首相赠送奈良柿子的传统秋季仪式(收到家乡县赠送的礼物让我感到很尴尬)。 参加全国乡长会议,以及会见东京都知事、鸟取县知事和宫城县知事。在自民党总裁选举和施政演说中,我一直呼吁建立一个“强大繁荣的日本列岛”。 我特意使用“日本列岛”而不是“日本”。无论你居住在47个都道府县的哪个地方,你都可以安全生活,获得必要的医疗保健和福利。 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并有地方工作。它体现了我们致力于使日本列岛的每个角落都“强大繁荣”的决心。我将努力把决心付诸行动。” 这段发言,乍一看像是普通的政治人物日常发帖,表达一下对地方事务的关注,顺带展示一下亲民姿态。但如果细读,尤其盯着她反复强调的“日本列岛”这个词,就会发现这事没那么简单。 高市早苗不是随便选词的人,她在政坛的形象一向是保守、强硬、民族主义倾向鲜明,基本是日本右翼的代言人。她这番看似温和的言论,其实藏着不少玄机。 首先得说清楚,强调“日本列岛”而不是“日本”,这个是在语言上动了点小心思。按常理,“日本”已经足够涵盖国家疆域,不需要加个“列岛”来画重点。 但“列岛”这个词在日本政治语境中,经常带有领土范围强调的意味,尤其在涉及钓鱼岛、北方四岛、竹岛等争议区域时,日本一些政客喜欢用“列岛”来暗示这些地区“本来就属于日本”。 这不是语言习惯问题,这是立场表达。高市早苗在重要场合刻意使用这个词,背后投射的其实是她一贯的主张——强化领土意识,甚至通过语言铺垫未来在领土议题上更强硬的话术空间。 接下来,得聊聊她顺带提到的一些“人情味”场景,比如收到奈良柿子、会见地方知事、参加全国乡长会议。这些动作听起来像公务员日常,但用在一个日本首相身上。 尤其是刚上任不久的高市早苗身上,就成了一个信号。她在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努力塑造出一个接地气的领导者形象,仿佛自己不是东京政治圈的“老大”,而是地方政府的“贴心人”。 这种策略其实早有人用过,比如安倍晋三在任时就喜欢走地方路线,表示对边远地区的关心。但高市比他更进一步,她不仅下乡、收礼。 还要强调“每个角落都要强大繁荣”,这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对,听起来特别像“让国家再次伟大”那一套,只不过换了个日语版本。 不过她这套说辞,目标也不只是争取选票,更重要的是营造一种“国家正在被重新定义”的气氛。在她的语境中,“日本列岛”不仅是地理概念,更是国家认同的重新包装。 这种包装方式,和她一直主张的“修改和平宪法”、“恢复自卫权”、“强化国防”是连在一起的。她要传达的信息很简单:国家不仅要富强,还得有肌肉、有边界意识、有民族自豪感。 而这些诉求,正好和当前日本国内一部分保守派选民的情绪相吻合,尤其是在国际局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 最近几年,国际上围绕地缘安全的紧张态势越来越明显。美国在亚太地区拉帮结派、印太战略不断推进,日本作为其盟友,在这个格局中的角色也越来越突出。 高市早苗上台后,频频强调防卫自主权、提升军费预算,背后其实是在为日本“正常国家化”铺路。她这一套话术,和二战后日本一直坚持的“专守防卫”方针是有冲突的。 但她并不回避这种冲突,甚至可以说是主动制造冲突,用来推动舆论接受她的政策主张。这个时候,她选择公开谈“地方感受”,其实是在为接下来的内政政策试水温。 她明白,单靠国防议题无法长期支撑执政合法性,必须靠民生牌来稳住中间选民。所以我们看到她嘴里说的是“医疗、福利、教育”,实则在建构一个“强大国家”的底层逻辑——不是靠制度改革,而是靠话语重塑。 她说“每个地方都能安全生活,有工作,有教育”,听起来很温柔,但这恰恰是保守政治语言中最常用的“包裹型表达”。它在形式上照顾到了所有人,但在实质上却掩盖了一个事实。 那就是她的重心从来不在平衡发展,而在“强化国家整体力量”。这种政治表达方式,在历史上也并不陌生,比如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日本也是在“重建国家”口号下推行了一系列保守政策。 甚至加强了对特定历史问题的重新解读,这种路径现在看起来似乎又在被悄悄复刻。所以我们不能把高市的这篇发文当作普通的“日常更新”。 她的语言选择、话题排序、时间节点、甚至连那句“收到礼物感到尴尬”都不是随便写的。她在用一种看似温和、实则高度政治化的方式,把自己的政治意图包装进了“地方关怀”这个外壳里。 等到时机成熟,这种关怀可能就会被转化为对宪法的修改提案、对军力扩张的辩护、甚至对外政策的进一步激进化。 总的来看,高市早苗这次发文,是一次典型的“软着陆”政治操作,外表亲民,骨子里依旧是她一贯主张的加强国家认同、推进右翼议程的延续。 她没有直接喊口号,但她用“日本列岛”这四个字,把她想说的全都说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