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多次不宣而战 日本民众集会反对扩张军备 日本民众称高市早苗言论非常危险 19日,日本民众在东京举行抗议集会,反对日本政府推进在冲绳的驻日美军基地建设,反对政府在西南诸岛等地扩张军备。 集会现场,有抗议民众表示,“希望高市早苗能够撤回错误言论,希望政府停止冲绳的军事化”“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日本和美国不应该插手” 先说“日本多次不宣而战”这个事儿,很多人可能下意识就会联想到历史上的侵略战争,尤其是偷袭珍珠港那一回,至今还被国际社会拿来当典型教训。 日本当年那一套“先动手后喊话”的风格,已经在亚洲和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现在是和平年代,但日本近年来对军备扩张的兴趣却越来越明显。 很多人就开始担心,是不是老路又要走一遍?这个担心不是杞人忧天。尤其是政府不时抛出一些模糊但强硬的安全政策,比如所谓“反击能力”“敌基地攻击能力”,听着就让人觉得熟悉又不安稳。 这时候再看高市早苗的言论,事情就更有点味道了。她在公开场合提到要“强化日本在台海局势中的角色”,这话一出,马上在日本国内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因为这不只是一个人的观点,而是反映出一部分政界人士对日本未来军事角色的设想。而且她的身份摆在那,发言自然有影响力。 问题是,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这点在国际上也是广泛认同的立场。日本一旦在这个问题上越界,不仅会伤害中日关系,还可能把自己拖进并不属于它的地缘冲突中。 再把镜头拉回到民众抗议。11月19日在东京举行的集会,虽然规模不算巨大,但信息非常明确:反对冲绳驻日美军基地的扩建,反对政府在西南诸岛的军事部署扩张。 反对政客发表干涉中国内政的言论。这些声音不来自政党,也不受大财团操控,是真正意义上的“草根反对”。这些年,日本普通民众对军事化倾向的担忧一直存在。 尤其是冲绳这个地方,早就是美军基地密集的重灾区。当局还要继续增加部署,不管是从安全、环保,还是地方自治的角度看,都是在挑战民众的底线。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抗议不仅仅是反对某个具体工程,更是在对整个日本安保政策方向提出质疑。有些声音在说,日本是在“和平宪法”的保护伞下享受了几十年安稳生活。 现在却想主动跳出伞外,去扮演一个地区军事角色。问题是,民众并不愿意跟着冒险。他们不愿看到日本再次因为军事扩张而成为国际争议的中心。 更不愿意看到国家资源被过度投入到军备,而忽视了社会保障、教育、经济等更迫切的民生问题。 再看背后的大背景,最近几年,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感越来越强。 日本作为“盟友”频频配合,不断加码。从“印太战略”到各种联合军演,日本的角色从“配角”慢慢在往“主角”走。这种变化让很多人感到不安。 因为这意味着日本可能会在未来的冲突中被推到前线,而不是躲在后面当观察者。尤其是在台海问题上,美国和日本的态度越来越一致,但这种一致并不代表正义。 而是地缘政治博弈的产物。日本民众的抗议,其实也是在对这种被动“捆绑”说不。值得一提的是,不少日本媒体和学者也开始反思这种“军备先行”的政策方向。 他们认为,历史已经证明,军事不是解决地区问题的办法,日本如果真要在国际社会上树立正面形象,应该更多发挥经济、文化和科技方面的影响力,而不是一味追求军事存在感。 尤其在面对中国这个邻国时,对话和合作远比对抗和干涉来得实际。中日之间虽然有矛盾,但更有庞大的经济互依关系,一旦走向对立,对谁都没有好处。 所以,这次东京的抗议集会虽然只是冰山一角,但它背后反映的是日本社会内部对国家未来走向的焦虑和分歧。民众不是反对安全,而是反对以牺牲和平为代价的安全幻想。 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国家成为别国博弈的棋子,也不希望历史的沉疴再次复发。高市早苗的言论之所以被认为“非常危险”,正是因为她在试图重新定义日本的角色。 而这种重新定义,很可能会带来不可控的后果。日本曾经因为走上军国主义道路而付出惨重代价,今天的日本能否从历史中吸取真正的教训,不只是对邻国负责,更是对本国民众负责。 从抗议者的呼声里能听出,他们想要的不是战争准备,而是和平保障。而他们反对的,不是防御本身,而是被裹挟走向不可预测未来的那种无力感。这才是这场集会真正的意义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