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宁夏博物馆几名专家下乡征集文物时,意外发现了一件犹如松塔一般的圆柱形

熹然说历史 2025-11-21 00:18:13

1973年,宁夏博物馆几名专家下乡征集文物时,意外发现了一件犹如松塔一般的圆柱形器物,经鉴定,这竟是一件极品文物。 一次意外的摔跤,一个看似普通的黑疙瘩,竟然引出了一段尘封千年的历史传奇。当1973年宁夏固原的菜农夫妇遇上下乡征集文物的专家时,没人能想到这个从坑洞里捡来当玩具的”松果”,会成为震惊考古界的国宝。 1973年是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正式成立,馆内专家们开始走村串户征集散落民间的珍贵文物。在这个背景下,固原县的一对菜农夫妇李大成和王翠花改写了自己的命运,也为后人留下了一件珍贵的历史见证。 李大成夫妇是地道的菜农,靠着两亩薄田种菜为生。为了供儿子李小军上学,两口子起早贪黑,每天凌晨三四点就要起来收拾菜品,赶早集占个好摊位。那个年代农民生活不易,但他们勤劳朴实,从不抱怨生活的艰辛。 1973年春天的那个凌晨,为了抄近道赶集,夫妻俩走上了一条人迹罕至的小路。谁知道王翠花被路边的蒿草绊了一脚,直接摔进了路旁的深坑。李大成赶紧放下担子救妻子,王翠花在坑底摸索时,无意中抓到了一个硬邃的黑色物体。这东西看起来像松果,表面粗糙,质地坚硬,夫妻俩也没当回事,就想着拿回去给儿子当玩具。 下午卖完菜回村时,夫妻俩发现村部门口围了一群人。原来是博物馆的专家们在征集文物,对有价值的物品会给予奖励。王翠花想起口袋里的黑疙瘩,就拿出来让专家看看。没想到专家一看到这东西,脸色立刻变得严肃起来。 这位戴眼镜的张研究员有着十五年的文物鉴定经验,他先用湿布轻轻擦拭,然后凑近鼻子闻了闻,马上察觉到这不是普通的石头。经过初步检测,专家们认为这可能是一件重要文物,希望能带回深入研究。 起初夫妻俩有些不乐意,觉得这是自己捡到的东西凭啥要上交。但专家耐心解释了文物保护法规,村长也在一旁劝说,表示这是为国家做贡献的光荣事情,还会有奖励。夫妻俩这才同意了。 经过详细的科学分析和鉴定,这件黑色圆柱形物体被确认为东汉时期的松塔形墨,高约6.5厘米、直径3厘米,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这种造型的墨锭在东汉时期极为罕见,更难得的是经过近两千年的岁月侵蚀,这块墨仍保持完整,没有出现任何裂纹或破损,保存状况堪称完美。 文物部门按照征集政策,给予李大成夫妇50元现金奖励。这在1973年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相当于当时工人两个月的工资。夫妻俩还收到了表彰证书和大红花,村里专门开了表彰大会,让他们上台分享经历。 这件发现在学术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东汉松塔形墨现收藏于宁夏博物馆,成为该馆重要的馆藏文物。它为研究中国古代制墨工艺和书法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这块墨不仅见证了东汉时期高超的制墨技艺,也反映了当时文房用具的发展水平。 李大成夫妇因此在当地小有名气,成了村里的名人。更重要的是,这件事激励了他们的儿子李小军。孩子在学校里因为父母为国家贡献文物而备受同学们羡慕,学习更加努力,后来考上了西北大学历史系,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李小军选择回到宁夏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算是子承父业,继续为家乡的文化遗产保护贡献力量。 如今,这件东汉松塔形墨静静地陈列在博物馆的展柜中,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学者。它不仅是一件珍贵的文物,更是普通老百姓与国家文物保护事业紧密联系的生动见证。从一次意外的摔跤到国宝的发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历史的珍宝往往就在我们身边,关键是要有一颗热爱文化、保护文物的心。 一个普通菜农的意外摔跤,竟然摔出了一件国宝级文物,这样的故事听起来是不是很神奇?你觉得还有哪些文物可能就藏在我们身边等待发现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知道的民间发现文物的故事!

0 阅读:73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