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深夜,上海郊外林中传来几声枪响。走到那里的人,见到的是一位定格的美女,和她开口的那一句话——给特务留下了迟疑。她是郑苹如,一位被埋在历史阴影里的抗日女特工。今天从她出身、潜入、被捕、处决四大阶段,串起这段既光鲜又血腥的传奇。 1918年,郑苹如出生于日本名古屋,祖籍浙江兰溪。父亲郑钺是追随孙中山的早期革命者,母亲则出身日本名门木村花子。童年在中日两地穿梭,精通日语、英语,气质出众,被称为“上海滩名媛”。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后,上海一夜崩裂,日伪、特务、秘密组织像潮水般暗涌。她从校园名媛转身进入情报网络,成为一枚棋子。熟悉日语的背景,使她具备潜伏优势。 这位“封面女郎”在镜头之外,实际上正悄然向“任务”靠拢:在上海法政学院学习期间,她参与抗日救亡社团,对日伪侵略有强烈反感。 家中金碧辉煌、社交圈层林立,但这并非她的最终舞台。她选择用“美貌”作掩护,用“语言技能”作为武器,把自己投入到那个风起云涌、刀光剑影的情报战场。冲突在这一步悄然开始:名媛身份与国家命运并行交叠。 1939年,她正式被中统局选中,利用名媛身份出入上流社交,与汉奸高干丁默邨建立来往。通过“旧师生”“秘书助理”的关系,她进入日伪高层网络。 1939年12月10日,首次刺杀行动在西伯利亚皮货店前展开,目标是丁默邨。但丁察觉异常,匆匆逃离,行动失败。郑苹如未放弃。 12月21日,郑苹如再次陪丁默邨赴虹口宴会,车行途中提出买皮大衣,成功让丁暂时放松警惕。就在玻璃橱窗外,两名中统狙击手候位。丁却出人意料地快速离场,子弹击中车门防弹玻璃。行动再次流产。 暗杀失败,却并不代表放弃。此时她已进入“76号”——即日伪特务机构汪伪76号特工总部腹地。她的每一次出现都带着悬念:名媛与特务共进晚宴,手枪暗藏衣内,情报线紧张交错。她与丁默邨“约会”超过五十次,形同情感纠葛,却另藏玄机。 在“潜入”阶段,矛盾清晰:明是社交娇娃,暗为暗杀刺客;与丁默邨保持暧昧,实则握紧手中的枪。悬念在于:她会不会成功?被发现后下场如何?读者的心悬在刀锋上。 1940年1月16日,她寄出一封绝笔信,信中描述“生病不能握笔”“日常看电影”的平静生活,却隐藏真实身份的崩裂。寄信之后,她被正式捕获。 被捕后,她进入76号地下牢房。面对日伪特务的审讯,她拒绝承认为中统特工,仅声称“因感情纠葛刺杀丁默邨”。此种掩护,既为保护组织,也为保全家人。 丁默邨虽已被刺杀对象,面对她的美貌仍有情绪挣扎。他对她既恼怒又迷恋——这份复杂情感,为她赢得一丝“特务怜悯”。此种矛盾让人触目:罪与美,忠诚与背叛,在一人身上交织。 “情杀案”标签被官方宣传广泛使用,家属、外界皆误以为是名媛与汉奸的恋情悲剧。真实身份被掩盖,档案记载迟至几十年后才逐步清晰。历史的迷雾至此弥漫。 小树林的枪声:一句话成全她的最后身影 1940年2月深夜,她被日伪特务秘密押解至沪西郊外一片小树林。车灯熄灭、冷风吹拂、槐影斑驳,整个场景冷到骨子里。 在枪口对准她的瞬间,特务们盯着她那张清秀脸庞,迟疑不决。有人低声说:“好漂亮呀,杀了太可惜了。”悬念骤起:美女、枪口、执行与怜悯交错。 她平静地开口:“别打我的脸。”一句话,没有哭闹,没有乞求,只是用名媛最后的倔强捍卫尊严。特务心软,改变射击角度。她从正面变为后脑,他们“成全”了这个请求。 枪声响起,黑暗吞噬一切。她年仅二十二岁。资料表明丁默邨曾在此事后被排挤出76号,家属起诉多年。 此次处决,是历史的断裂点:一个混血名媛、一个汉奸特务、一声请求、几颗子弹,全部凝在这片小树林。读者看到的,不只是一个人的终结,更是时代的撕裂。 信源: 《色戒真实原型:中统绝色女特工曾欲绑架日首相之子》;新浪军事,2015年11月20日。 《我意怜君君不识:汪伪76号高干眼中的“色·戒”》;凤凰历史,2009年11月30日。 《人物抗日女特工郑苹如(上)》;央视纪录,YouTube,2012年。 《近代10大传奇女特工的人生故事》;知乎专栏,2023年8月5日。 《郑苹如:王佳芝原型,色诱特务失败被关76号魔窟,临死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