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82年,新开的白天鹅宾馆楼顶架上高射炮,霍英东无奈之下找廖承志帮忙,叶帅得知此事后托人给廖承志带去口信,最终一锤定音! (信息来源:南方+——从“闲人免进”到“四门大开”,白天鹅宾馆何以改变广州?) 1982 年的广州沙面,珠江水悠悠流淌,岸边的一片工地上机器轰鸣,一座崭新的现代化高楼正节节攀升,它就是改革开放后内地第一家有外资参与建设的高端涉外宾馆,白天鹅宾馆。 那会中国刚推开改革开放的大门,就像一艘驶离港湾的航船,既带着探索未知的憧憬,也面临着旧观念、老体制的层层牵绊。 这座寄托着中外合作美好期望的宾馆,没想到在筹建过程中会撞上一场始料未及的风波,一段关于楼顶要架高射炮的小插曲,让投资者霍英东先生犯了难。 这事就发生在 1982 年,地点就在广州沙面的白天鹅宾馆建设工地,这片被霍英东先生一眼看中的宝地,终究成了改革开放初期新旧观念交锋、体制壁垒被突破的特殊见证。 这场风波的由来,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分不开。改革开放刚开始没多久,国内的防空战备意识还很浓厚,在大家的固有思维里,高层建筑多少都得兼顾战备需求。 军事部门看着白天鹅宾馆越建越高,在当时的广州算得上屈指可数的高楼,觉得它的楼顶是架设高射炮的好地方,按照当时的相关规定,便提出要在宾馆楼顶设置高射炮阵地。 在那个讲究战备优先的年代,这个要求看起来似乎合情合理,但对以霍英东先生为代表的投资方来说,简直是关乎项目生死的大难题。 白天鹅宾馆是要做涉外生意的,核心就是给来自世界各地的宾客提供舒适、安心的住宿体验,要是楼顶架着一门高射炮,会让海外客人心里打鼓,谁愿意住在一个“炮楼”旁呢? 霍英东先生心里急得不行,先是试着找地方相关部门沟通。可这事涉及战备,是个敏感话题,地方上的部门既没有权限更改规定,也不会擅自做主,来回协调了几次,事情还是没进展。 眼看宾馆筹备工作快要被这事卡住,要是真架了炮,后续运营或许影响,甚至整个项目都可能泡汤,霍英东先生实在没办法,只能专门跑到北京。 他找到时任国务院港澳办主任的廖承志同志,把自己的难处一五一十地说明,希望能借着他的影响力协调解决。 同时,他的秘书也通过叶剑英元帅的子女,把白天鹅宾馆的困境详细告诉了叶帅。叶剑英元帅一直是改革开放的支持者,心里装着国家发展,也格外看重海外资本对国内建设的支持。 听说了这事后,他当即让人给廖承志同志带了个口信,话不多但态度鲜明:一是宾馆建在中国的土地上,说到底还是中国的资产;二是建设资金自外来,人是真心实意来支持国家发展。 这样的好事咱们理应欢迎,更要好好对待。这短短几句话,一下子点透了合资项目的本质,也明明白白传递出国家支持改革开放、善待投资者的态度,这事的解决方向也就此定了下来。 有了叶帅的明确指示,僵局很快被打破。军事部门重新考量了相关规定和实际情况,最终决定撤销原有的,霍英东先生心里的大石头总算落了地。 这个难题一解决,白天鹅宾馆的筹备工作就像卸下了重担,工程建设加快了进度,各项运营准备也有条不紊地推进起来。 1982 年 10 月,正好是广州秋交会开幕的前一天,白天鹅宾馆赶在这个节点试营业,以全新的姿态迎接了第一批海内外宾客。 到了 1983 年 2 月,宾馆正式全面开业,成为内地第一家由外资参与建设、自己设计、自己运营的合资五星级宾馆。 开业后的白天鹅宾馆,凭着贴心的服务、现代化的设施和开放包容的氛围,很快就成了广州乃至全国的涉外名片,接待过无数中外政要和商界名人,口碑越来越好,名气也越来越大。 在那个观念较保守的年代,叶帅的果断决策和廖承志同志的积极协调,向外界传递了一个清晰又强烈的信号:中国愿意打破旧有的条条框框,欢迎海外资本来参与国家建设,也愿意为中外合作创造好的环境。 这件事大大增强了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来内地投资的信心,也为后来更多海外资本进入中国市场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而白天鹅宾馆的成功运营,还为内地培养了一大批酒店管理人才,带来了先进的运营思路和管理方法,推动了国内酒店管理行业一步步走向现代化。 回望这段历史,发生在 1982 年的这段往事,虽然只是一段小小的历史插曲,却成了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一份珍贵的记忆。 它时刻提醒着我们,打破束缚需要勇气,开放包容才能发展,正是无数个这样的“破冰之举”,才汇聚成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滚滚洪流,推着国家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向前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