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中国为什么执意要发展高铁,而不是廉价航空?因为中国在做一个赌注,赌得就是你用电,以后不要钱!并且看现在的趋势,我们已经赌赢了。 (信息来源:中国网——中国高铁:从“追赶”到领跑 驱动经济腾飞) 中国没有跟风欧美扎堆搞廉价航空,反而一门心思把高铁打造成交通的“主动脉”,这不是随意选择,而是一场算准未来的大布局。如今这步先手棋,已成了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引擎。 这一切的起点,得从中国的 “能源家底” 说起。咱们国家是全球最大的石油买家,超过七成的石油都得从国外进口,而飞机全靠航空煤油 “喂饱”。 油价一涨、国际局势一乱,机票价格就跟着波动,要是把全国人的出行都押在燃油上,相当于把能源安全的 “命门” 交给了别人。 但换个角度看,中国西部的戈壁、高原上,藏着取之不尽的 “绿色宝藏”。风能、太阳能、水能,这些能源只要建好了电站,发电的成本低到惊人,简直是为电力驱动的交通量身定做。 再看咱们的国土,地大物博却地形复杂,中西部多是山地高原,建机场又贵又难,想让每个城市都通飞机不现实。 而高铁就灵活多了,既能连接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也能钻进中小城市,这种 “接地气” 的适配性,再加上新能源的加持,自然比廉价航空更对中国的 “胃口”。 这场布局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持续了二十多年的稳扎稳打。上世纪 90 年代,中国规划高铁时就有了远虑,特意设计了高电压、大电流的供电系统,就等着将来能接上清洁电网。 2008 年 8 月,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这是中国第一条时速 350 公里的高铁,不仅让 “高铁时代” 照进现实,更成了电力驱动交通的第一个成功样板。 接下来的十年里,高铁和新能源产业就像一对 “黄金搭档”,互相成就。这十年里,中国不仅造出了完全自主产权的 “复兴号”,还搭建起“新能源电站 + 特高压电网 + 高铁网络”的完整体系,为后来的成本下降铺好了路。 从 2020 年开始,这场 “赌局” 的回报越来越明显,“用电越来越便宜” 不再是空想。 2023 年,中国可再生能源的装机量占比超过了一半,风电和太阳能装机总量突破 12 亿千瓦,三北地区的风电成本降到了每度电0.15到0.2元,便宜得让人难以置信。 到 2025 年,中国高铁运营里程已经超过 5 万公里,94.9% 的大城市都通了高铁,且 90% 的电力都来自清洁能源,运营成本比十年前降了四成。 反观廉价航空,受国际油价波动影响,机票价格翻了一倍,想保持低价根本不现实。 现在高铁每年要消耗 2800 亿度绿电,相当于少用 4000 万吨原油,大大减轻了对进口石油的依赖。 且高铁票价一直很稳定,单日最多能运送1200万人次,春运这样的 “迁徙难题” 也被轻松化解,而廉价航空只能作为补充,根本替代不了高铁的普及性和高效性。 这一选择的影响,早就超出了交通本身,能源领域里,高铁成了消化风电、太阳能的 “大胃王”,帮助解决了这些能源时有时无的难题,让中国的能源自给率稳定在80%以上,还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国办法。 高铁沿线形成的“1 小时通勤圈”,让城市群融合得更快,沿线城市的GDP增速比其他地区高 2.3 个百分点;高铁站周边成了热闹的商业圈,旅游业也跟着火起来;高铁还让偏远地区的人也能享受到便捷出行,缩小了区域差距,大家出门更省心、更高效。 中国高铁占了全球总里程的 70%,特高压和新能源技术还出口到巴西、东南亚等国家,中老铁路、巴西美丽山特高压项目就是最好的例子,让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联系得更紧密。 中国选择高铁的背后,是对未来能源格局的精准判断和主动塑造。如今,绿电成本越来越低,高铁网络越铺越广,这场跨越二十余年的战略布局已大获成功。 在全球都在向清洁能源转型的今天,中国的实践证明,交通和能源革命的深度融合,既能守住国家战略安全,又能催生新的发展动力,这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条值得参考的发展道路。
